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中方回应美国拟在韩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已有 1958 次阅读 2014-5-30 12:19 |个人分类:其它|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中方回应美国拟在韩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2014052908:11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美国《华尔街日报》27日援引国防部消息人士的话报道:

美国正酝酿在韩国境内部署一套较为先进的末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

美国一直想把韩国拉入由美国为主导的区域导弹防御系统,但始终未能如愿。

《华尔街日报》评述,近段时间,美方为达成这一目标开展了新一轮“攻势”。

 

尚未作出正式决定

美国国防部消息人士向《华尔街日报》记者披露,美方已经在韩国境内进行实地考察,为部署THAAD寻找潜在地址。只不过,美方尚未作出正式决定。

末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设计用于拦截短、中程弹道导弹。去年为应对朝鲜的威胁,美国在关岛部署了一套THAAD

报道说,美国政府打算购买7THAAD,但迄今只有3套可供使用,而且有关它们究竟该在何处发挥作用的讨论较为激烈。

一些美国政治决策者认为,一套THAAD应该部署在韩国,还有人认为应该在中东地区部署一套,以应对来自伊朗的威胁。另一些人坚称,两套都应留作备用。按美国国防部消息人士的说法,美国可以先在韩临时部署一套THAAD,而韩方今后可以更换一套由本国购买的THAAD;或者,美方不出手,由韩方自己购买一套THAAD,能享受较早“收货”待遇。

 

谋划区域反导系统

美国众议院上周批准了201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内容包括要求国防部探索与日韩两国加强导弹防御系统合作的方式。

法案说,美国国防部长“应展开评估,明确美国与日本、韩国加强导弹防御合作的机会”,评估内容包括三国可以在哪些领域“强化信息共享、系统融合与合作行动”。韩联社评述,201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一旦获美国国会批准,将给韩方施加更大压力。

本月月底,亚洲安全会议将在新加坡召开,美日韩三国防长预计将举行会谈。《华尔街日报》分析,面对朝鲜的威胁,三国在导弹防御方面的合作有望成为主要议题,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高级官员将与会。

另外,智库机构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定于28日召开会议,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小詹姆斯·温内费尔德预计将发表讲话。温内费尔德将强调美日韩三国构建导弹防御体系、共同应对朝鲜威胁的重要性。

 

■韩国态度

需要引进低空拦截导弹

韩国媒体先前猜测,韩国可能会加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但韩国国防部长官金宽镇去年10日特意为此召开记者会,强调韩国不会加入由美国主导的区域导弹防御体系,而是将着力研发以拦截低空导弹为主要目标的韩国导弹防御系统。

就在几天前,韩国国防部再次明确这一立场。26日,韩国国防部发言人金珉在例行记者会上说,韩方现不考虑引进美国标准-3SM-3)型拦截导弹。

金珉告诉媒体记者,韩国需要引进的是用于末段拦截的低空拦截导弹,而SM-3属于高空拦截,不在韩方眼下考虑范围之内。

韩联社评述,一旦引进SM-3,就意味着韩方加入到美国主导的区域导弹防御系统,因为这一拦截导弹正是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核心武器之一。

 

据新华社

 

■中方回应

绝不允许在中国家门口生战生乱

晨报讯:

针对美国正在考虑在韩国部署高级反导系统,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昨天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绝不允许在中国家门口出现局势紧张导致生战生乱,敦促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以半岛和平稳定大局为重,不要做加剧局势紧张的事情。

秦刚说,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存在不确定、复杂敏感的因素,中方坚定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坚定实现半岛的无核化,坚定致力于对话协商解决半岛的有关问题。

关于反导系统,秦刚表示,中方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中方认为在这个地区部署反导系统,不利于地区稳定和战略平衡。希望美方能够充分考虑本地区有关国家的合理关切。

另外,据报道,中国政府正在评估政府部门使用的IBM服务器的安全性。有记者请发言人证实,并对中美经贸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

秦刚说,最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即将颁布相关条例,进一步加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798944.html

上一篇:美国务卿竟称斯诺登应像“男人一点”,回到美国,面对民众
下一篇:安倍挑衅矛头处处首先指向中国充分暴露复活军国主义野心
收藏 IP: 123.114.3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