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日本究竟是否该当美霸“重返东亚”的马前卒?

已有 2597 次阅读 2012-2-9 11:50 |个人分类:其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office, 日本, 微软雅黑, xml

日本究竟是否该当美霸“重返东亚”的马前卒?

 

本月7日的日本《产经新闻》在头版头条报道:

日美两国政府正就再次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进行密切磋商,双方准备在今年4月野田首相正式访美时发布新版《日美安保共同宣言》。

报道甚至声称,日美两国将以中国为假想敌制定共同作战计划。

报道称,由于美方已着手调整部署在冲绳的海军陆战队,日美两国政府一致认为需要修改自卫队与美军的任务和角色分担。

6日在华盛顿举行的日美外交和国防部门的副局长级磋商在讨论调整驻日美军整编计划的同时,确认要加速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

此次修改防卫合作指针将主要根据2010年底日本政府制定的新《防卫计划大纲》以及美国政府上个月公布的《新国防战略》。

新《防卫计划大纲》将中国作为日本最大的潜在敌人,提出将日本的防卫重点,从针对俄罗斯的东北,转向靠近中国的西南,强调要构建机动的防卫力量并加强西南各岛屿的防卫。

美国的《新国防战略》也带有明显针对中国的意图,美军整体上虽然要缩减人员和开销,但在亚太地区的力量却只增不减。

据报道,此次日美修改防卫合作指针的重点是对抗中国阻止美军进入东北亚地区的“反接近战略”。双方将强化日常在情报、监视、侦察(ISR)领域的合作,提高两国探测潜艇的能力并构筑能够迅速应对中国动用海上民兵侵占离岛的能力。

今后双方将进一步扩大共同使用驻日美军基地的范围,提高两军共同作战的能力从而减轻美军的负担。

报道还透露说,在新版日美共同宣言中还将列入要联合澳大利亚和东盟各国构筑对华包围圈等牵制中国的内容。

此外,宣言还将宣布日美两国今后合作开发武器装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控制、培育下,始终拒不悔改,仍然死抱着军国主义梦想不放。近年来,美国奥巴马政府高调宣示“重返东亚”,让日本更想趁机实现梦想。在日本看来,中国的迅速崛起早已让自己无力独自应对,美国在此时重返东亚将有助于日本依附美国维持自己在该地区军国主义梦想的实现。

美国的所谓“重返东亚”战略,实际上,是在称霸全球,已显实力不足,大幅削减国防预算的背景下提出的,日本迎合美国回来就必须更多地出钱出力。此次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实际上就是,“一个要打,一个愿挨”地,要让日本自卫队承担更多的任务并且把自卫队与美军捆绑得更紧。

这对美国来说意味着花更少的钱,而能更有效地遏制中国的崛起,继续其世界霸权。对日本来说,就可以提高其“自卫队”的作战能力,借助美国实现其军国主义梦想的。看上去是一举两得、相得益彰的好事啊。

但是,历史教训是不应忘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本来给交战双方都卖军火,坐收渔人之利,正是日本发动的偷袭珍珠港,让美国吃了大亏,才使美国不得不公开参战,又正是美国为了强夺胜利果实,而不惜连续两次品使用刚研制成,仅有的两颗原子弹,大量杀害无辜日本平民,迫使日本政府投降,接受美国的管制。

它们现在仍各自分别抱着霸权主义、军国主义不放,而相互利用、勾结,真能彼此心悦诚服、协调一致吗?!

而且,中国的和平振兴只是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合法权益、国际正义与和平,这样的发展,只要不存继续侵略、霸道之心,又怎会感到威胁。

实际上,对于日本来说,中国的和平发展,到底是机遇还是威胁?

中国始终是在不忘、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前题下,不计前嫌,积极发展中日友好。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

龙年春节前后,就还有大批中国游客前往日本度假消费,日本各地因为去年的福岛核电站事故而萧条已久的旅游业,也因而重新出现了兴旺的景象。

就在《产经新闻》这条通篇充斥着对抗中国文章的正下方,就有一条关于IMF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急剧减速新闻的文章。文章说,一旦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不仅很有可能导致世界性的衰退,也将对正在急于震后复兴的日本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由此可见,日本的有识之士也会冷静思考:如此地甘当,美霸“重返东亚”的马前卒,“联美抗华”,到底能给日本带来什么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535626.html

上一篇:真牛的消费和付款较劲
下一篇:应该鼓励支持的,为何成了被质疑的?
收藏 IP: 123.116.125.*| 热度|

1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