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为何现代科学的所谓“主流观点”总在出错?

已有 3298 次阅读 2011-10-19 11:11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现代科学, 主流观点, 总在出错

为何现代科学的所谓“主流观点”总在出错?

 

我们知道: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所谓“两大支柱”,经典力学

只是在低速(其速度与光速相比可以忽略,和非惯性运动小时空范围内)的近似。

但是,由这所谓“两大支柱”的现有“主流观点”导出的,例如:

 

非常错误的,“膨胀宇宙论”,早就成为“诺贝尔物理奖”的奖项,而最近的,非常错误的,“加速膨胀宇宙论”,竟然又成了“诺贝尔物理奖”的奖项。并因而,使得所谓产生与引力相反的斥力的“暗能量”论点又甚嚣尘上。

 

前不久,竟然还测量出“中微子超光速”,虽也有不少人表示质疑,但是,也都只怀疑测量精度方面的问题。

 

大量国际著名专家参与的各“高速粒子加速器”实验却以,再现并不存在的所谓“宇宙大爆炸”,寻求不可能存在的所谓“上帝粒子”,为目标。而屡屡失败。

 

所谓“诺贝尔物理奖”还多次颁发给所谓“标准模型”的所谓“夸克”的发现。但是,既没有观测到任何单个的夸克,又不能证明它们能在时空中禁闭成团,这种所谓必需禁闭成团的“夸克”的客观存在性,就不能成立。

 

等等,不一而足。

 

为什么现代科学主流观点总在如此出错?

 

确实可以认为::现代这些西方科学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其根子就在于基本概念的根本错误!

 

但是,这并不是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本身的错误。

 

经过百余年构建起来的现代物理学大厦并没有,也不可,这样地轰然倒塌。

 

而是,主流观点,甚至包括爱因斯坦(Einstein与波尔(Bohr)等本人,

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解和运用的错误和不足,例如:

 

狭义相对论公式解决了对包括高速(其速度与光速相比不可忽略,和非惯性运动包括大时空范围内)的研讨。但仅适用于惯性牵引运动,甚至仍有所谓“长度缩短、时间延迟”的错误。

 

而测量出所谓“中微子超光速”的根本错误就是:对接近于光速运动的中微子速度的测量,却是忽视了采用狭义相对论公式的基本原则。

 

广义相对论解决了引力作用下,必须计及相应的时空弯曲问题。但是,仅适用于引力问题,而且放弃了重要的矢量运算。

 

未能解决4维时空矢量发展出的多线矢及其矢算,因而未能给出:

 

一切电中性粒子必有的4维时空引力势矢量和相应的引力1线矢和多线矢量;而通常的引力只是其1线矢的“时轴分量”远小于3维空间分量的远程情况。

 

一切正、负电性粒子必有的4维时空 电磁势矢量和相应的电磁力1线矢和多线矢量;而通常的电磁力只是其1线矢的“时轴分量”远小于3维空间分量的远程情况。

 

而高次线的多线矢只是在其时轴分量远大于3维空间分量的近程情况下,才显著。

 

因而,现有的理论不能给出4种自然力中近程力的强力和弱力,而不可能统一表达包括4种自然力的统一场论。不能研讨各种粒子在近程力的作用下,结合、分解、转化的特性和规律。

 

所谓“膨胀宇宙论”、“加速膨胀宇宙论”,都是,既对光的测量是忽视了采用狭义相对论公式的基本原则。又对光频率的红移量 错误地采用了仅适用于惯性牵引运动的,与速度成正比的,通常的“都普勒效应”而得到的哈勃定律。

 

而所谓必需禁闭成团的“夸克”,实际上,只能由它们是作为整体不可分的相应多线矢物理量的各复合分量,而合理地解决。

 

未能解决“时空相宇”的统计力学,因而:

 

错误的“波、粒2相性” 未能得到彻底地纠正为:一切宏观物体都是粒子,只有大量粒子的集体表现与时空统计结果,才是波。

 

以错误的“波、粒2相性”为基础的,量子力学及其场论,未能由大量粒子时空统计得到的“显含时”的最可几分布函数取代以错误的“波、粒2相性”为基础的所谓“波函数”进行相应的改造。因而,甚至得出许多错误的,哲学观点。

 

因而,只有,也只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才能,也必能,符合客观情况地,进一步发展现代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498423.html

上一篇:看卡马乔细数国足的哪些“缺陷”?!
下一篇:今后几天,“天宫一号”将进入交会、对接准备阶段
收藏 IP: 221.219.115.*| 热度|

3 吴吉良 肖建华 sunxiaofe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