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一向“低调”的高分七号再也藏不住一身的“才华”了!

已有 1160 次阅读 2019-12-11 12:45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image.png


一向“低调”的高分七号再也藏不住一身的“才华”了!

发表于  12/10 19:30   4分钟

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高分辨率光学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拍摄的首批卫星影像图正式亮相!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这图怎么花花绿绿的?

 

相信大家都看到过类似的卫星影像图

可是,这几张图片的颜色格外鲜艳

看起来花花绿绿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

这些图是由高分七号上携带的

“双线阵相机”拍摄的

原汁原味的“3D立体大片”

因此

在高分七号眼中

建筑物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个方格子

而是一个个立体“模型”

image.png


裸眼看的时候有点怪

可当你佩戴看3D电影时

需要的立体眼镜

效果就出来了!

在此之前

“高分家族”已有“六员大将”

被发射升空

但是能拍出这种“3D大片”的

只有咱们高分七号!

image.png


高分家族 图片与资料来源:央视新闻

这么说来

高分七号真的堪称中国航天界的

詹姆斯·卡梅隆了!

image.png


还记得当年在影院里第一次看3D电影《阿凡达》吗?

 

高分七号还在哪儿?

 

高分七号

作为一个测绘卫星

测绘精度是衡量它实力的硬指标

而在这一方面

高分七号也是十分“能打”


image.png


                                       image.png

高分七号卫星绕行动画 动图来源:央视新闻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高分七号的“前辈们”

它们的测绘精度在比例尺1:5万级别

而高分七号则达到了1:1万级别

更直观地讲

以前的1:5万时代

卫星对地物的平面定位精度误差在

20米左右

而在高分七号出现以后

这一精度误差缩短到了5米以内

打个比方

以往我们能够定位

比较宽阔的高速公路和国道的位置

现在则能够精确

定位乡间小路的位置

 

 高分七号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技术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

据了解

这次的高分七号满足了

测绘、住建、统计等方面

对高精度立体测绘数据的迫切需求

意义十分重大

大家平时走在大街上

看到过这些测绘人员吗?

image.png


一名工人正在进行前期工程的测绘工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些项目的选址工作

大到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规划

雄安新区的建设

冬奥会场馆的选址

小到住宅小区、学校、公园的

选址布局

都需要提前做测绘

有了高分七号

测绘人员就不用那么辛苦地

提着沉重的机器

四处奔走了

再有

高分七号在自然资源监测领域

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

高分七号提供的“3D大片”

可以动态掌握矿产资源开发情况

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制止矿山开发盗采滥采

越界开采以及环境破坏等违法行为

image.png


那么,高分七号在

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有应用吗?

当然!

导航地图大家都用过

快递、外卖、叫车……

手机各种APP都用得到

可如何才能更高效地

将地点和定位信息

准确对应起来?

仅仅依靠北斗、GPS是不够的

导航还需要测绘卫星

大面积、高效率的在轨测绘支持

高分七号更准确、更立体的

测绘能力

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

更加便捷!

image.png


这样的高分七号

你爱了吗?

往期回顾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1209624.html

上一篇:各维矢量的矢量运算,及各相应的各种力矢量
下一篇:  今年是5G商用元年,5G应用已经从移动互联网走向工业互联网,这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收藏 IP: 123.114.6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6: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