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饶毅      

博文

偷窃的生物学机理:(有些)小偷有药可治 精选

已有 11894 次阅读 2009-5-24 13:59 |个人分类: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的行为,都有生物学基础。

  不过很多行为比较复杂,其生物学基础不容易研究。

  行为研究的科学文献,有时让人忍俊不禁。

  例如:2009年4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Grant等在《生物精神病学》杂志上报道,他们研究小偷的生物学。Grant等的原始论文虽然发表在4月1日,却不是愚人节的笑话。

  1838年以来就知道,有一种精神病(英文kleptomania,中文偷窃病),病人不可抑制地偷窃。前几年美国曾经有一位电影明星,被多次抓住在商店偷窃,大明星偷小东西,引起一阵哗然。

  患者反复不能控制偷窃个人不需要的物品、与金钱价值无关的物品;偷盗前体念紧张;偷的时候有快感;不是因为报复或者幻觉而偷;没有其它疾病可以解释。患者有家族倾向性。有部分伴有其它病,如忧郁症。

  在中国,这种病人很少到精神病院看病,而常常被作为小偷抓起来。

  Grant等觉得偷窃病患者的症状与药物成瘾有相似之处,所以设想两者的机理可能有共同之处。已知阿片受体参与成瘾,阿片受体阻断剂在临床上已有长期应用。2002年,Grant等报道,如果给病人用阿片受体阻断剂纳屈酮,可以减少他们的偷盗行为。2007年,Koran等报道,用另外一种阿片受体阻断剂escitalopram,不能影响偷窃病患者的偷窃行为。

  2009年4月,Grant等报道,他们专门选了有冲动后偷窃的偷盗病患者,而且正在发病:加入试验前一周至少有过一次偷窃的冲动,两周内至少偷窃一次。他们选了25个病人,他们平均有23年的病史,每周平均有47分钟在偷窃,每周另外花114分钟在与偷窃的冲动挣扎。92%的病人因为偷窃被捕过。这25位病人分成两组,一组用药、一组用安慰剂。两组分别有一个病人没有做完试验,最后有23人全程参与。8周内,66.7%的用药病人偷窃缓解,7.7%的安慰剂病人偷窃缓解。Grant等的结论是,这些病人用纳屈酮后,偷盗冲动和行为都减少。

  这个发现揭示了偷盗行为的一个分子基础,也提供了对少部分盗贼的药物治疗方法。

  阿片受体阻断剂抑制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作用。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是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内可以作为细胞间的信号传递信息。吗啡起作用,是因为模拟了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结合了阿片受体。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最初是在研究痛觉和成瘾药物发现的。

  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Avram Goldstein发明一个方法,寻找脑内的吗啡受体。1973年,三个实验室(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Candace Pert和Solomon Snyder、纽约大学的Eric Simon和瑞典Uppsala大学的Lars Terenius)用这个方法发现体内存在的阿片受体。科学家们还发现阿片受体有多种。1975年,苏格兰Aberdeen大学的讲师John Hughes和教授Hans Kosterlitz分离纯化到脑啡肽,以后多个实验室发现更多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内啡肽”),各种内啡肽通过结合于特定阿片受体后,起作用。

  七十年代,这是一个突飞猛进、很热门的研究领域。我国的针刺镇痛研究也与它有关。

  对于阿片受体和内啡肽的科学研究,不仅对于痛觉和成瘾药物影响很大,也帮助人类理解其他一些功能和行为。

  小偷的研究,不过是最近一个例子。

  偷窃和阿片受体的关系,可以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可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假设,也有开玩笑的素材。



  原始论文

  Jon E. Grant, Suck Won Kim, Brian L. Odlaug (2009).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the Opiate Antagonist, Naltrexone, in the Treatment of Kleptomania. Biological Psychiatry 65:600-606.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原始文献:

  A. Goldstein et al., Stereospecific and nonspecific interactions of the morphine congener levorphanol in subcellular fractions of mouse brai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68 (1971), pp. 1742–1747.

  C.B. Pert and S.H. Snyder, Opiate receptor: demonstration in nervous tissue. Science 179 (1973), pp. 1011–1014.

  L. Tereni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eptor’ for narcotic analgesics in synaptic plasma membrane from rat brain. Acta Pharmacol. Toxicol. 33 (1973), pp. 377–384.

  E.J. Simon et al., Stereospecific binding of the potent narcotic analgesic [3H]etorphine to rat-brain homogenat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70 (1973), pp. 1947–1949.

  J. Hughes, T. W. Smith, H. W. Kosterlitz, L. A. Fothergill, B. A. Morgan, H. R. Morris. Identification of two related pentapeptides from the brain with potent opiate agonist activity. Nature 258 (1975), pp. 577–579.

  R. Simantov and S.H. Snyder, Morphine-like peptides in mammalian brain: isolation, structure elucidation, and interactions with the opiate receptor.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73 (1976), pp. 2515–2519.

  C.H. Li (李卓浩)and D. Chung, Primary structure of human β-lipotropin. Nature 260 (1976), pp. 622–624.

  A. Goldstein et al., Dynorphin-(1–13), an extraordinarily potent opioid peptid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76 (1979), pp. 6666–6670.

  删节版发表于2009年6月2日《文汇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37-233859.html

上一篇: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做得好:撤销不称职的研究员
下一篇:中国科教界亟需支持年轻科学家(补充版)
收藏 IP: .*| 热度|

9 徐磊 孙学军 杨秀海 刘颖彪 周立 王力 高建国 rosejump hypersurface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8 0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