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生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iscience

博文

反击某些科技如何可能?

已有 3122 次阅读 2009-6-17 15:1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学主义, SSK, 科学社会学, 反思科技, 科学大战

反击某些科技如何可能?
——评《高级迷信》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100871)
 
  最近在中国科学院听到一个有趣的报告,谈及“只有知识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起知识社会”。我听后有一点疑问,为何通向“知识社会”,是应当通向还是事实上要通向?如果知识社会可行的话,也许是很可怕的。在那样的社会里,为了成为人上人,学制可能要继续延长,从现在的20年左右继续扩大。现在的教育已经让青少年把人生大好时光“浪费”在校园中死读书、读死书。人人猴精猴精、整日算计的“智识”社会,是我们企盼的吗?
  正在这时,接到了评论一本老书《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的任务。这部十多年前出版(英文版1994年)的意气用事的争论著作,由一位生物学家(格罗斯)和一位数学家(莱维特)撰写,阐发了许多知识精英们顽强捍卫科学技术之地位的强硬立场,表现了对其各类对手极大的蔑视。当然,我在看来,这部影响颇大的著作根本没有把握住对手何以对科技、对科技工作者愈加不信任,因而也是不成功的。但它自有其独特的意义。
 
  这部书在1999年就列出我所主持的江西教育出版社的一套科学争鸣译丛,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出版,现在转由北京大学正式出版,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并非因为此书写得如何好,更不是因为我赞同它的观点,我才想引进这部书并在这里介绍这部书。事实上,我几乎完全不赞同的它的观点和它傲慢而肤浅的论证方式。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它作为一部文献在科学文化争论的历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级迷信》及之后两年发生的“索克尔诈文”事件,如火上浇油,把西方的“科学大战”演绎得十分热闹。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持久论战到现在也没有分出胜负。这场大争论让旁观者目击了文化人的执着和自信,在个别方面也让人们有机会了解科学家所描绘的“美丽的新世界”,以及所谓的“知识社会”大体上是什么样子。
 
基于低版本科学观的意气说教
 
 对于《高级迷信》,我想做两点评论。第一,两位作者的科学观是可以质疑的,他们心目的科学技术仍然停留在实证主义或者更早期的理解之上。在小科学时代,这种科技观还算凑合,而现在是大科学时代,用这种科技观来解释复杂的科技活动及其后果,是完全说不过去的。他们把科学置于不适当的位置上加以捍卫,事实上并不能帮助维护科技应有的重要地位。这种科学观使得他们无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过于轻敌。比如,两位作者说:“最令人惊讶的是,竟有人公然反对科学知识的实际内容,反对那种被公认为所有受教育人士都会接受的普遍假设,即科学知识在理性是可靠的,是建立在完善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的。”(中译本第3页)如果不采用田松所概括的“好的归科学”的原则来不恰当地维护科学的面子,上述一段话简直不得一驳。在我们看来,“科学知识的实际内容”恰恰是可以反对的,无法反对或者不容易反对的反而是科学知识的非实际的内容。连他们自己都一再宣称科学是自我修正的、科学在不断改正错误而前进、进步,此时却忘记了。科学知识是否可靠,或者最可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中是否始终使用完善的方法论,科学哲学近100年的仔细研究几乎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在两位作者看来,他们的对手有着十分可笑的动机“想否定启蒙时代以来的科学技术遗产”,其对手从而表现出十足的愚昧,与他们自己完全站在不同的层次。当然不是对手层次高,而是对手层次太低。这是轻敌的重要表现。两位作者一方面对敌人的观念十分气愤,另一方面就装出十分清高的样子,声称“科学家们尚不必为此真的感到惊慌”、“这种威胁还影响不到科学本身”(第5页)SSK当然属于他们所拒斥的对科学有某种敌意的人文学术,但SSK从业者中相当多人是了解科学的,有的人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一味认定对手不理解最基本的科学、误解了科学,在“科学大战”的争论中未必会得到加分。退一步,不了解科学,就不能批评科学吗?某些科技助桀为虐、成为资本的帮凶,是不争的事实。想把科技与科技的应用完全分离开来,从而为自己开脱一切责任,这是当今许多科技精英惯用的伎俩。
 
《高级迷信》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作者应当挑选对手中的强者、面对最有挑战性的论据。两位作者打算面对的不是一伙人,而是完全异质的许多伙人或者松散个体。他们的对手、“敌人”或者善意地称为“朋友”,对科学表现出“厌倦”、不满。容易设想,对手们提出了水平不一的、理性程度不同的反省、“攻击”科学的言论。如果只挑选其中最容易反驳的若干条加以驳斥,就宣布胜利了、敌人被击溃了!这让旁观者推断,两位作者太想获胜了,面对复杂的问题和非常认真的对手显得不够理性、不够真诚。
 《高级迷信》的效果如何?击垮了对手吗?我想也许正好相反。西方的情况不说了,至少在中国,正好是在这十多年里,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似乎走向了两位作者所指责的“对手”行列。科学事业并不因《高级迷信》而得分,可能还因此失分,这与两位作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以及普通百姓均可以反省“科技进步”的后果,即使他们不懂具体的科学,这没什么好吃惊的。科技并非只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进步。科技何以总要与“进步”挂钩?信息科技也许进步了,但我们不会写字了。公众并非对一切“科技”都感兴趣,我们的电脑本来不需要动不动就升级,但电脑商需要。公众只需要自问一下:谁在资助科技,他们想得到什么?科技上每一种最新突破首先用在什么方面?的确,如今百姓的生活离不开科技,但人们也许不必像追星族一般特意追求高科技。公众对科技的需要通常是极有限的,大家只需要适度的科学技术。公众要求科技的发展速度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发展速度相匹配。而某些利益集团却不这样想。利益集团追求科技无尽的前沿,他们想通过科技获得竞争优势,他们实际上把自命不凡的科技工作者当成奴隶、棋子、筹码。
 站在两位作者立场上的许多声称的理性主义者或许会说,你是在鼓吹倒退、蒙昧、反理性、反科学、反文明,或许还有反人类。
 呵呵,低头卖力拉车,也需要偶尔看看路才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一样,也是一种理性。站在我的立场上看,这些指责也可以适用于《高级迷信》的作者及持类似观点的人,他们也十分可怜,他们最崇尚的原则似乎不过是,把自己的那点智力卖个好价钱。当然,我不会轻易这样激怒对方。公众真正担心的,不是他们线性外推的那点计算未来、算计他人的能力,而是整体非线性把握时局的眼光和洞见。更准确地说,不是他们无才、不聪明,而是他们可能少德、太势利
格罗斯、莱维特著,孙雍君、张锦志译,《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定价:42元。可另外参考:罗斯主编,夏侯炳、郭伦娜译,《科学大战》,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定价21元。)
本文刊于:《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刊》,2008年11月11日,07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238687.html

上一篇:内蒙古之行见到的部分豆科植物
下一篇:创造自己的语言:虚构的真实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曹聪 陈国文 蔣勁松 gjd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1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