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7日,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就是1937年的今天,中国人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一直迷糊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打不过日本人?历史课本说,是因为中国人拒绝改革。那么中国人为什么拒绝改革呢?这个问题困扰这我。
中国人的改革,应该从百日维新算起。可是103天的维新被慈禧太后给扼杀了。关于慈禧太后,有人解释为爱新觉罗氏的宿命。后来读史才知道其错误。中国之不能维新,实乃一个弱小的民族,统治着其它55个民族。民国初年有人计算过。有清一代,国库用于支付八旗民众的银子,组成银元可以绕地球赤道4圈半。满族贵族的利益形成了保护旧体制的铜墙铁壁,慈禧太后要变革,不能不考虑他的统治基础。慈禧太后应该说还是个有公心的人,她的“公”就是满洲人。要维护满洲人的利益,维护他们的“铁杆庄稼”——这是满人对国家给自己的财政转移支付的称呼。在这个贵族民族的公心下,而不是在全国人们的公心下,慈禧太后坚守了一个原则——坚持满洲人的领导。1906年,慈禧太后开始改革。将原来各部设尚书二人、满汉各一的制度改为一个内阁大臣,以提高决策能力。“择贤简用”,不分满汉。可是,慈禧太后犯了一个技术性错误,为了坚持满洲人的领导,十一部十三个大臣、尚书,满族七人、蒙古族一人、汉族五人。这个结果使得汉族贵族彻底失望。这样汉族贵族就成为了革命的同路人。坚持满洲人的领导,坚持满洲人利益领先,这是爱新觉罗王朝崩溃的基础。
得到这个结论后,我一直认为发现了完整的真理,直到2006年我参观了日本历史博物馆。我当天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今天为日语专场,故未到会,而去参观日本博物馆。博物馆令我震骇的有两点:第一,在10世纪日本就造出优质的钢刀,而丝绸、瓷器制作很粗糙,可见日本的技术选择;第二,明治维新开始不久,绘画风格完全变为西洋的,天皇画像是日本画家的油画作品。变革之快,令人佩服。
我当时的感觉是:第一、日本民族善于选择工具性的技术,而中国的文化注重享受性技术。第二、日本民族善于模仿而且不恋旧。作为领导人的天皇,崇洋不媚外,他用油画画像,抛弃传统的“民族利益”,同时相信日本自己的画家,不迷信西洋人,给本国知识分子有了被尊重和得以主导的机会。日本这种文化特点,是我们文化所缺少的。现代中国,不相信中文期刊,缺少技术选择,都是文化缺陷。比如气候保护,日本特别注意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技术成功,积极倡导保护气候从而把技术卖出去。而中国在气候保护方面,积极性在于研究气候变化。我曾经写信给某个地方领导人,希望他在该中国工业中心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抢占市场。得到的结果是群众来信办公室回信感谢。中国人需要“文化革命”,不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而是文化扬长避短的革命。
7月7日这么说,有点长他人志气。所以说几句日本人的坏话。日本人的重大问题是只会学习、模仿,几乎不会创新,不会原创,我的感觉日本人的抽象能力不足。我有这方面太多的感受。说个大家熟悉例子,大多数科学名词,日本人用音译,中国人用意译。意译往往意味着在创作。雷恩评论说,美国人用management翻译法文的管理(对不起,我不懂法文),把原来的行政意义的管理推广到商业领域,“一个词的翻译带来了一场革命。”中国人用管理翻译management,把它推广到了更广泛的领域。中国人是有自己优势的。
说句纪念77抗战的话。面对那些死去的烈士,我们至少应该师夷之长,发愤创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