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安同学微信,说项英华到上海,计划在浦东聚聚,希望我参加。正好没有安排,便答应了。老头老太,聚一次少一次。刘安说杨浩源通知具体时间地点。过两天收到杨浩源通知后,查查地图,打车过去不到半小时。
刘安聚会前1小时就问到哪里,我还没有出发呢,只能说马上出发。也许是有演唱会,车特别难打,而且堵车。勉强踩点到达。聚会地点离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不远,曾在那里《且耐嘈杂听摇滚》。
他们三位都已经到了。见面都恭维没有什么变化,这或许是对老年人的最高夸奖,仅次于大概率是胡说的“原来越年轻”。共同回忆上次何时见面。刘安联系相对最多,但见面最少。上次还是与杨浩源等三人聚会,但哪年已经记不清了。当时还在闸北住,也就是2006年之前。18年加了微信,让我推荐哲学读物,我写了博文《忆来唯把旧书谈:哲学窥门》。近来还讨论过减振等工程问题。项英华在2015年见过。当时正在陪太太二一九公园转悠。接到项英华电话,说我们的老师孙秋柏校长请吃饭。然后开着车过来,把太太送回她母亲家,再一起去见校长。先在办公室聊聊,接着又去挺远的地方,吃了农家菜。似乎当时还是副校长的张校长也参加了。《红楼梦》中谜语诗有“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吃过了饭,尚未记录,以后或许专门写篇博文。杨浩源在2006年之前那次3人聚会后,还在2018年《校友聚会》上不期而遇。
此次小聚,项英华和刘安已经退休,杨浩源仍在当老板,我仍在打工。大家身体都还不错,毕竟都算是年轻老人。闲聊主要听退休几年的项英华畅谈云游四海的美好生活。也听退休不久的刘安讲他的愿景,绿皮车出行,小站下车观光。我个人对退休谈不上多向往,主要是工作不太费力。连讲4节课,课间还答疑,水都不需要喝;让研究生助教很震惊;而且我最怕的学校琐事多有青椒帮忙处理。但退休真来了会欣然接受,毕竟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对退休跟对学生听课的态度一样,“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如果说听天由命消极,就算是顺其自然吧。
今年正好是毕业40年。我们班级没有什么活动。30年聚会我错过了,《遥知同学登高处》;20年聚会我也没有参加,但准备了自我介绍的PPT(以后找到贴出来)。那次聚会是在学校,比较正式,学院老师领导也参加,拍摄了视频。似乎看过光盘。
三位男生在大学时就比较边缘,都不是班干部。现在都已经沪化,所谈都是身边琐事,没有一句涉及国事天下事。上海其实还有位同学,据说娶本地夫人,沪化更彻底。同学说他们也没有见过。想想我也只在20多年前见过一面,虽然在同所学校共事。女生当年是班级的团干部,说她先生关注国外战争,常听几位主播。琐事之外,闲聊中大家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有些议论。刘安对我们在校所受到的训练颇有信心。项英华说起她指导研究生的做法,告诉方法,提供条件,其它都不管了。被学院同事誉为最像教授。我当时只是说,万一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尤其是盲审出问题,受负面影响最大的是学科和学校,其次是导师,最后才是学生。此外,我感慨我们是过去黄金时代的受益人。他们似乎觉得只有读了大学才受益,在我看来要广泛得多。
事后想想指导研究生的事情,自己确实不像传统教授,其实是在给学生打工。先给学生找个瓢让他们照着画,画出来后再找个葫芦让学生画瓢,再后来就要靠学生自己发挥了。这样也未必画得好,还需要先入组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帮忙。好处就是学生按时毕业。据说今年学科博士4年毕业的才20%,我们组3位导师的3个学生倒是都按时毕业了。这些当时都没有说。毕竟退休者与打工者心态不同,打工者要想到老板需求。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更何况,老同学聚会不是研讨会。
两个多小时后,饭店已经没有其他客人,在打扫房间,我们也结束了聚会。点的菜量适中,经过努力基本光盘,味道也不错。老板买单。我带瓶酒过去,但大家都没有喝,原封不动拿回去了。4人合影留念后聚会结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