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同行邀请去进行教学交流。正好有个周末有空,就答应了。具体选题时遇到些情况。邀请者的领导希望我讲教师发展规划。这方面我其实没有特别体会。过去准备过《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的报告,可能只讲过两三次。讲这种话题,未免会觉得“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有时候职责所在,要给青椒提建议,都是针对特定年轻人,实在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略。或许人家看我的“帽子”比应该得到的多,推断善于规划。纵然如此,毕竟“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时代变了。就算有经验也未必管用,何况其实也没有。
因此答复邀请者说还是交流具体教学问题吧,觉得自己讲通识课有些体会,而且今后通识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方也同意了。后来要把报告放在教务系统的“教学有道”平台。提供的摘要有些不够上道,邀请人帮我修改一下以紧扣主题。
我也意识到相比于平台的要求,原来准备的材料过于“形而下”。报告时,加个“开场白”呼应平台主题。先提出问题“教学有道?”引用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再引用《易经·系辞》转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提出我所谓“技-艺-道”的途径,肯定“教学有道!”然后就理直气壮地回到教学的技术层面。这或许就是我的“教学之道”,尽量在技术层面解决问题,这样具有操作性。
结尾时再次呼应题。结论讲过后,问一句,教学之道何在?然后就引用中外先哲的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对不可言说的必须保持沉默。”后者用德语说原文效果也许更好,但我记不准了。这个套路,是女儿读小学时我辅导她作文时所发现的秘诀,在结尾随便加句话,可能就有拔高之奇效。例如,“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或者“仿佛看到他戴的红领巾更红了。”这可能就是杜甫所谓“篇终接混茫”。
戴帽穿靴,总算把技术面的交流烘托为“教学之道”。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只是“胜负师”,不是“乾坤手”。因此只能做些事情,不喜欢讲道理。或许也是我还没有足够老,再老一些,自己做不了事情了,就可以教人家做事情;连教人家也没有具体建议,那时候就要必须学会讲道理了,虽然道理 is cheap。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