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诗写作散文化走向不可取
总体而言,中国的现代诗歌所取得的成就和以往的旧诗所取得的成就不可同日而语。五四以来(至今)中国新诗蹒跚走过100年,从最初的模仿到现代新诗散文化写作,表明中国人用了百年时间也没有弄明白什么是“新诗”,新诗究竟要如何写等基本问题。
这并不是对诗歌文学的全面否定,而是不得不痛陈的症疴。
毫无争议,中国人的旧体诗不只是汉文学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些可算得上是世界文学的璀璨明珠,而现、当代新体诗歌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不仅难有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而且很多完全丢掉了诗歌的基本属性。直接体现在中国新体诗歌在国际上毫无发言机会,而且也被广大中国民众所冷落。
当前。“诗歌”只不过以一种“借口”和“招牌”的形式苟延残喘!
而且在很多情形下已经完全被某些沽名钓誉的“诗人”变成一种包装手段。
中国的诗歌写手(诗人)不是靠着创作出优秀的诗歌而获得名声,而只能通过拉帮结伙,相互吹捧和抬轿维持一种存在,并借机抢夺文学资源。
时间关系只强调一点,现代诗歌的“散文化”写作问题。
透过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所主办的“中国诗歌网”所罗列的“每日好诗”的情况来看,这个网站所花“重金”收集的所谓“每日好诗”绝大部分在体裁充其量只能算作缩写的散文。
很多的“每日好诗”只注重“意象”的编织,完全舍弃了“韵律”,不但形散,而且晦涩难懂(很多人反映说看不懂),更经不住任何形式的语言逻辑的推敲,只能算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文字符号。
一堆七拼八凑的文字
被生硬地堆到一起
再挂个幌子:
诗歌
无须说这样的诗人很“无聊”
他其实值得“敬佩”
试图用“无畏”战胜
寂寞
尽管有时也会“抓狂”
为一个吸睛
“卖点”
很多时候
我们都要承认
实际上,现代“诗歌”已名存实亡
"诗人"
既不能糊口
也难吸引
热衷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0 0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