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列车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xz1963 快乐地生活,愉快地工作,为健康加油,为快乐加油,我为你加油!

博文

新书介绍:《少吃油 吃好油》

已有 2384 次阅读 2023-2-27 13:23 |个人分类:推荐|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新书介绍:《少吃油 吃好油》

微信图片_20230227131746.jpg

未来油脂,已经呼啸而来。

纵观全球,如果将油脂工业的未来概括成一个词,那么这个词就是“健康”。

适量吃油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吃什么油,如何吃油?为此,我们遴选出家庭消费者和餐饮业人士最为关心的57个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并尽量说出背后的道理。这些内容都反映在王兴国教授编著的《少吃油 吃好油》一书中,2022年12月该书已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分四章,主要内容附后。

本书是未来油脂科普丛书的第一辑。

王兴国教授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食用油研究,具有扎实的食品营养知识,尤其对油脂加工的过程了如指掌,是一个能够用通畅而准确的语言把食用油说清楚的人。近十多年以来,王兴国教授及其团队大力倡导食用油精准适度加工模式,提出将油品的加工精度界定在适当范围内,在尽量去除不安全物质的同时保留更多的营养,以实现“好油”的生产。不仅如此,还借助通俗而不流俗、深刻而不艰深、简明而非简化的多种科普方式,如公众号、头条、微视频、科普沙龙等,聚焦食用油健康开展针对性科普,推出大量“元科普”作品,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形成科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其中,江南大学油脂园地从2016年以来已经推出原创科普作品470篇,点击人次超过92万。

与一般的食用油科普书不同,本书不是仅仅从营养素角度讲食用油,更多是结合油脂加工和使用过程介绍油脂营养,故本书的读者对象不局限于一般消费者,也适合从事油脂生产加工的人士阅读。期待本书能帮助读者丰富油脂营养知识,正确认识食用油的功能和作用,科学合理地选用油品,获取最佳营养,保障身体健康。

本书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谢明勇两位教授的联袂推荐。

640.jpg


本书主要内容:

第一章 食之道

一、吃饭的模式

二、三大能量营养素

三、脂肪、糖类和蛋白质的平衡关系

四、燃糖模式与燃脂模式

五、植物营养素

六、能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成分的关系

七、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八、营养摄入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九、慢性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十、最值得关注的膳食平衡问题——食用油


第二章 少吃油

一、每天的合适吃油量

二、吃油的目的

三、油脂在烹调中的作用

四、油脂、食用油、膳食脂肪的区别

五、油脂的食物来源

六、我国居民吃油的习惯

七、我国居民吃油的数量

八、少吃看不见的油脂

九、少吃看得见的油脂

640 (1).jpg


第三章 吃“好油”

一、食用油的品种

二、食用油的等级

三、“好油”三要素

四、“好油”的加工

五、膳食脂肪酸的相对平衡

六、脂肪酸的类别

七、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

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好处

九、中碳链脂肪酸的好处

十、油脂伴随物的好处

十一、食用油中的天然抗氧化物质

十二、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的食用油成分

十三、“好油”应没有或极少存在有害物质

十四、浸出油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十五、香油的安全性

十六、转基因油料油脂的安全性

十七、反式脂肪的安全性

十八、调和油的特点

十九、土榨油、自榨油的特点

二十、动物油的特点


第四章 善用油

一、健康吃油三原则

二、炒菜用油的选用

三、煲汤、清蒸、凉拌用油的选用

四、烹调时火候的控制

五、婴幼儿、孕产妇吃油

六、学龄儿童吃油

七、老年人、“三高”人群吃油

八、减肥塑身人群吃油

九、食用油的价格高低

十、食用油的发朦、冻结现象

十一、食用油的返色现象

十二、家庭油炸食物后剩余油的利用

十三、合理使用富含α-亚麻酸的油脂

十四、合理使用橄榄油

十五、家庭自制食用调和油

十六、减轻油烟综合征

十七、烹调中减少食用油用量

十八、家庭保存食用油


微信图片_20220722112020.jpg

微信图片_20220928140326.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79-1378141.html

上一篇:我们都是流浪在地球上的儿童 ——写在兜兜娃四岁之际
下一篇:春风化雨 鹤舞秦川 ——杨凌农科城纪行
收藏 IP: 219.145.72.*| 热度|

3 农绍庄 宁利中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