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很多三流高校,都是2000年之后升本的,由于就业率不是很高,所以鼓吹打造所谓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计算机这类专业,以前很多学校都增设了计算机专业,所以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竞争压力较大。而这些三流高校由于学生培养质量较差:比如,基础课和计算机骨干专业基础课都学得不行。导致了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竞争力比较差,工作不是很好找。那么这些高校就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注重纯应用性的课程。比如Java、Java Web之类的课程。
我见过某所师范院校,他们的计算机专业,高数、物理都做了极大简化,一般的本科专业,这些基础课都要学一年,他们只学一个学期,课程很简单,考试也很容易,就是为了提高期末考试通过率。而一些专业基础课,比如数据结构之类的,都是在机房上课。计算机组成原理之类的课程呢,有的班级期末考试通过率才一半左右。
所以这些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都比较差,学校开设课程都主要是应用性课程。C语言就上了一年,Java也是90多个课时,这些课程都在机房上课。
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学生的C语言基础应该很强才对,可是恰恰相反,上数据结构的时候,学生无法把类C代码转换为能够运行的C程序。老师上课,只能把每个算法的C代码写好,然后留下一两个空缺,上课的时候把算法流程讲完了,就把代码的大致原理讲一下,然后就把写好的C代码发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下载好后,把空缺的代码填上,再调试运行通过就完了。
结果,学生上完了一学期的数据结构课程,对每个算法都理解得不深。而这些基础课却是很重要的,这种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能好到哪里去呢?
然后,学校片面重视Java和Java类的应用课程,这些课程全是在机房上课,每次上课,至少一半时间都是让学生自己调试代码。但上课调试代码我觉得浪费了太多时间,这些教学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下去做。但最大的问题是,这类学校的学生,课后基本上不会花时间去看书,也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后自己花时间去学习编程和调试代码。所以,真正应用能力强的,也只是极少数学生,大多数毕业的时候都是懵懵懂懂的。这样的毕业生出去找工作,当然会受到很多单位的鄙视了。
更何况,仅仅学会某种编程语言的应用,基础不扎实,毕业生以后的发展空间和能力提升,还是非常受限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2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