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2本高校以前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很多老师都不来办公室,有课就坐校车来学校,上完课就走人。于是很多学校搞出了绩效考核这一招,通过发表论文、课时数和申请课题等东西来对老师进行量化考评。但是看这些考核要求,各个学校都有个特点,就是重SCI、轻EI;重自科,轻横向。就这样,活活地把工科理科化了。
另外一个问题,绩效考核会不会又把老师逼上了另一个极端:大家都疲于奔命,但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而是为了绩效考核的分数而劳累。就像高考一样,哪些是考点你就会大量做题,而不是考点的,你连看都不会看。比如出一本教材、专著有分数,但分数比不上因子高点的SCI,于是大家就算要写书也是为了应付考核,而不认真写。我觉得就计算机领域而言,最近十年出来的教材比十年前的还差,操作系统大家还在用十几年前的西电汤子瀛的教材,数据结构很多高校还在用十几年前清华严蔚敏的教材。难道这么多年都没有什么进步,都没有什么新的成就?计算机领域的专著就更不用说了,真正有阅读价值的,都是老外写的,或者公司出的。学校里真没几个所谓的教授出的比较经典的专著了。从很多科研经费来看,有时候感觉政府部门都认为现在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高校了。
这样下去会不会越来越浮躁?大家的目的不再是真正的创新,不再是为了理想而活。本来教师一月工资就没多少,再扣掉绩效,年底根据分数来重新分配,就会搞得教师为了柴米油盐而疲劳奔波。据说有的学校搞了绩效改革之后,很多教师因为收入降低了,纷纷辞职走人,有的直接去了企业,有的在学校编制占着(干点活就行,不考虑能不能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然后出去开公司捞外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