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之行已经过去很久了。当时的博客里极尽所能地描写了冷、孤寂等等负面的感觉,可能大家都会觉得那是一次极不成功的旅程。但北京之行,有很多场景难以忘怀,一直没有写,只是怕描述得不到位,辜负那美妙的记忆。今夜,莫名地失眠,很多往事如烟般氤氲起来,弥漫在脑海,似乎不写出来,就无以渡过此刻般,索性披衣拥被,写写那些过去很久,却依然滞留在记忆深处的情景吧。
北京之行其实是个逐梦之旅......梦境深处的东西,即使很模糊,也会实实在在地支配着自己的意志,不仅如此,生命还因此而独具特色,因此而孤寂......因而,那时候所描写的感觉,也是存在的,也因而引起一些博友的关注,这其中有
那时候,以为是一个讲座,以为我去就是给老师捧捧场的。后来才知道,那是中信所、汤姆森路透还有老师三方进行的一次高层学术交流,用
先说去中信所,汤姆森路透来接老师,却不能捎上我,我多少有些失望。因为当时身体确实有些不适,也因为老师要讲的PPT,我都仔细研读过,就不准备去了。但后来想想,聆听老师讲课的机会不多,我从上海跑到北京来,实在不该错过这个机会,就咬咬牙,问清了路线,和路上需要的时间,自己坐地铁去了。
到了后,在中信所的大厅里等他们。大约半个小时以后,老师,汤姆森路透的刘煜、吴正来了,他们带着我穿过一个窄窄的门,走向后面的电梯,到中信所的会议室,
老师
人与人之间,很多东西都很奇怪,有些人朝夕相处,十年八年都很难互相信任,而有些人在相遇的煞那间,就信任有加......也许还有更深的缘分,村上春树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就描写过这种感觉,说一个男孩,十岁时和一个小女孩握手握了10秒,那10秒让这个小男孩感到小女孩为他而存在的某种生命特质,此后他为了这种感觉而追逐一生,左右了他所有的情感生活。
我不久就发觉,对
作为学生,我不益评点各位老师的讲座内容,只是置身于这样的场景,对这种场景里所体现的文化氛围和人物个性,似乎可以放肆地说一说得。那天,
接着是马铮。
一个允许个性张扬,吸纳百川的机构文化,对一个机构的重要性,我想每个人都知道。但在中国,领导人的意志往往决定机构意志,而只有领导意志的机构,往往容不得异见,这不管是从多样性上来说,还是从发展后劲上来,几乎在扼杀机构的发展……所以,有个有宽阔胸怀的领导,在工作过程中,能把每个人的意志都充分表达出来的,然后这个机构才能健康地发展起来,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才能够愉快地在机构里生活……有一个值得信任的领导,有一个宽松而愉悦的工作环境,让每个人把个性充分张扬,让每个人把思想深处的东西表达出来,可能没有比这更令人愉悦的环境了吧。
想起很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大概是描述一个建筑师的,他有一阵子靠教学谋生,在教学的时候,他顺手拿起一块砖头,给他的学生说:Even a brick want to be something, 何况是我们有意志有思想的人呢?
总之,是个很愉悦的体验,但那天刘煜可能会对我产生不好的印象。因为我告诉他,我们单位订购了他们100年的数据,是我推荐的,他还对我表示了感谢。但回来后我发现我们单位里SCI的数据又变成老样子,先前我因为帮读者找一些经典文献找不到,就给领导们提议了一下,结果后来就发现有100年的数据了......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汤姆森路透让我们单位试用一段时期的百年数据。因为初次见面,很怕留下不好的印象,很想给他解释一下,但怕越描越黑,索性由它去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