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渠道。1993年3月我国启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金桥工程是以建设我国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目的的重大工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创业始于“CERNET示范工程”的建设,“CERNET示范工程”是由我国政府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全国性运行TCP/IP协议的计算机互联网络,1994年11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CERNET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发布信息资源,以适应互联网这种新的信息传播途径的要求,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美国最早提出数字图书馆构想,随后中国也掀起了数字图书馆研究、实践的热潮。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由国家图书馆、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文化部文化科技开发中心共同承担实施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CPDLP)项目”,标志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进入到了试验阶段。
据2014年6月6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报道,2014年05月21日以“探索·与知识的距离”为主题的2014中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南京举办,讨论怎样从资源建设、服务手段、技术保障等方面跟上时代新形势和新变化,以及如何以屏幕为终端,提供让读者满意的知识服务和体验。中国数字图书馆如何可持续发展?该会议形成的共识是:有屏幕的地方就有图书馆。
我1999年计算机信息工程系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工学学士),同年8月参加工作。2000年11月至2005年8月曾任图书馆技术部负责人。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职脱产学习图书馆学。2005年1月28日开始撰写专业博客“图谋博客”至今。15年来,工作、学习、科研等方面,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密切相关。特此从数字图书馆建设参与者、见证者角度,作一粗略的总结与回顾。
1 背景介绍
我所在的高校图书馆,1985年建校时,图书馆还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与教材科合在一起归教务处领导。1987年,图书馆才独立建制为副处级单位,有了图书馆馆长。1993年,江苏省教育厅委托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对全省高校图书馆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了迎接评估,使图书馆跟上形式的发展,增强服务功能,考察自动化管理系统,引进徐州师范大学多用户系统为主的系统管理模式。随后,学校为图书馆购置了1台服务器,3 台电脑,全馆同志满怀着对现代化技术应用的期盼和喜悦,加班加点,边学边干,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建成了本馆书目数据库,1993年9月1日,新学期伊始,图书馆开始使用电脑办理图书外借手续,图书馆正式启用自动化管理系统,告别了手工借书的传统模式,标志着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步入了现代化操作的新阶段。2001年10月,现代化水平较高、功能完善,设备精良,与一期工程浑然一体的8000多平方米新馆建成,同时,选定国内新开发的较为先进的“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作为我馆的管理系统,汇文系统开通与新馆开馆同步。2003年是图书馆规模进一步迅速扩大的一年,原连云港水产学校(1958.7-2001.1)图书馆搬迁并入本部馆,全校所有系部资料室统一合并到图书馆,实行了全院文献资源统一管理。同年6月图书馆兴建了第三电子阅览室,扩建了通灌分馆的电子阅览室,使全馆的电子文献阅览室达到拥有230台微机,采用金盘管理系统。1998年8月至2002年8月(先后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图书馆经历了三次合并,三次搬迁调整。2004年底,JALIS在全省高校图书馆中进行专题数据库建设资助项目招标,我馆的《海洋特色数据库》被列为二类重点资助项目。2005年图书馆拥有服务器8台,存储空间3.73T。图书馆网站功能全面,内容丰富。网站界面清晰、风格活泼、特色鲜明、更新及时,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好评。
2 数字图书馆建设经历
2005年4月22日写的本人任现职以来工作总结中包含以下内容。2000年11月起担任图书馆技术部负责人。先后主持或参与图书馆网络系统及网络设备日常管理与维护;汇文文献信息管理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系统开发与研究,系统操作人员培训;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与维护,主页制作与更新;镜像站及相关资源的维护与管理;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管理与维护;图书馆仪器设备的规划、采购与管理;全馆技术支持及相关仪器设备的维护与维修等工作。1999年8月至2000年10月,有半年多的时间在流通部工作,随后到“技术组”,主要做图书馆网站设计与制作、电子阅览室工作。电子阅览室大约是2000年上半年开始建设,共30台电脑,收费3元每小时,每天开放14小时,几乎所有电脑在开放时间内无闲暇。初期,技术支持人员兼值班人员共3人,我是其中之一。2005年年度总结中包括以下内容:主持技术部工作;完成2005年设备申报及其相关工作;完成图书馆网站改版;在馆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完成对通灌校区电子阅览室22台电脑和本部电子阅览室57台电脑的的维修任务;数字资源和JALIS海洋与核能文献中心建设与服务的相关技术支持;中心机房UPS、随书光盘服务器、中国学术期刊服务器、万方博硕士学位论文服务器、金盘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服务器等重要设备的维修与维护; 提出技术部职责及岗位设置的意见及建议等等。
2014年4月本人任现职以来工作总结中包含以下内容。曾作为技术部负责人多次提出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各种建议和方案,并多次被采纳和应用;曾负责完成2005年设备规划及图书馆网站改版等工作;创建海洋文献中心博客,立足淮海工学院,边建设边服务;编制《淮海工学院图书馆数字资源聚合》、《淮海工学院图书馆海洋数字资源》等信息,并向我院教师通过Email等提供推送服务;开设学科服务博客及微博。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①主持完成淮海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淮海工学院海洋专题数据库为例》(编号:S2008022)。②参与完成JALIS 三期工程项目年度检查网上互评。③2011年完成Jalis海洋专业数据库汇报材料的撰写与制作,并参加江苏省高校特色资源建设研讨会暨“JALIS(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保障系统)特色资源整合平台”项目启动会议。④海洋专题数据库建成至2012年8月29日浏览人次为58123次。2010年新增水产养殖视频数据163条,并进行了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探索。2009年全文下载次数为163次,2010年全文下载13420次(其中pdf全文1910次),2012年全文下载次数为56519次。区域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①2008年至2013年,承担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三期工程项目“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的研究与协调工作,负责项目论证、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和材料撰写等工作。②负责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建设与服务工作。自2010年4月20日开通了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统一检索和服务平台;及时更新项目网站,包括项目建设初期调查报告、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利用情况简报、南京高校(江宁地区)文献资源共享项目考察报告等。
3 数字图书馆相关科研经历
3.1 论文
(1) 王启云.浅谈图书馆网站设计与制作.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2:40-43
(2) 王启云.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1.4:49-51,90
(3) 王启云.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2001.1
(4) 王启云.网上学术资源及其检索方法.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2001.2
(5)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与文件压缩.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1.6:12,13
(6) 王启云.数字化媒介技术解决方案.情报科学. 2002.1:87-89
(7) 王启云.图书馆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系统工程.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2.1: 32-33
(8) 王启云.近6年我国数字图书馆论文调查与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2.2:17-18
(9) 王启云.简易图书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摘要).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A
(10) 王启云.浅谈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摘要).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A
(11)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与图像.情报科学. 2002.5: 503-505
(12)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与存储局域网络(SAN).图书情报工作. 2002.6:101-103
(13) 王启云.关于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思考.现代情报. 2002.10:176-177
(14) 王启云.中小型图书馆如何建设数字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 2002.8:114-117
(15) 王启云.高校图书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注意的问题.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2.6:72-74
(16) 王启云.电子书发展瓶颈及其前景.情报科学. 2003.4:373-375
(17) 王启云.江苏八所高校数字图书馆概况及其启示.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1:40-43
(18) 王启云.图书馆信息技术部的建设.图书馆杂志. 2003.1:33-35
(19)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如何面对网络存储.图书情报工作. 2003.5:95-97
(20)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实现》评介.现代情报. 2003.8:119、121
(21) 王启云.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探讨.图书情报工作. 2003.9:29-32
(22) 张厚生、王启云.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技术——RFID的应用.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1:56-59(第2作者)
(23) 王启云.随书光盘管理与服务模式的设计与实现.新世纪图书馆.2004.5:54-56
(24) 王启云.如何利用盘点机辅助馆藏清点.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11):84-85
(25) 张厚生、王启云.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110-116(第2作者)
(26) 王启云.网络信息检索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探讨.图书馆杂志.2006.11:20-22,30
(27) 王启云.基于Web2.0的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与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1:69-72
(28) 王启云.关于我国建设信息共享区的思考.新世纪图书馆.2007.1:38-40
(29) 图谋.图书馆2.0简明问答.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4:25-29,47
(30) 刘磊、王启云、穆丽娜、唐惠燕.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1-3 (第2作者)
(31) 王启云译,刘炜、俞传正审校.重构中的图书馆软件产业.图书馆杂志,2007(9):56-60 (译者)
(32)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74-81
(33)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调查与分析.图书与情报,2008(6):95-97,106
(34)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相关实践及其启示[A].见:上海图书馆编.知识创新与图书馆服务:第四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C].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53-359
(35)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建设相关标准规范探讨.新世纪图书馆,2009(1):29-32
(36)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方法与实例研究.图书与情报,2010(2):122-126
(37) 王启云.江苏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调查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0(4):38-46
(38) 王启云.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评估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12(3):61-63,39
(39) 王启云.作为科研基础设施的图书馆.图书情报知识,2012(3):卷首语
(40) 王启云.作为科研基础设施的图书馆建设对策——以哈佛大学图书馆重组为例[C].见:上海图书馆编.智慧城市与图书馆服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7:118-123
(41) 王启云.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JALIS海洋专题数据库为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6):88-92
(42) 王启云,杨海平.一种区域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模式——以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为例.新世纪图书馆[J],2013(3):44-47,91
3.2 论著
(1) 王启云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_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9
(2) 王启云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_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9 (修订再版)
(3) 王启云著.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_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 (注:含“数图研究”专辑)
(4)王启云著.图书馆学笔记——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_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8(注:含“数图研究”专辑)
3.3 科研项目
(1)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M3-012)(2001-2004,第4参与人)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研究》(项目编号:06BTQ017)(2006-2010.4.30,课题组成员,第6参与人)
(3) 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海洋专题数据库为例》(项目编号:S2008022)(2008.10-2010.5,主持)
(4)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三期工程项目《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编号:JS2009-7)(2009.7-2013.9,第5)
(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BTQ043)(2011——,课题组成员)
(6)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整合与公共服务体系平台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0ZDIXM020)(课题组成员)
(7) 校哲学社会科学类校内课题面上项目“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S2011028)(2011.10-2013.10,主持)
4 结语
受诸多师友的影响,联系自身的处境,我倾向于杜定友先生所践行的图书馆学。根据王子舟先生的总结,杜定友践行的图书馆学特征为: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擅于继承尤能创新;博宏与专精相融并重。(见:王子舟.杜定友和中国图书馆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137-167 )种种原因,心生向往,却难以致焉。
我2012年7月5日曾写过一篇《数字图书馆忧思录》博文,其中有“不管是数图离我,还是我离数图,总之为不识数且无图无真相。距离呀距离,是数学、是物理、还是化学……”,“笔者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者,自2000年开始关注数字图书馆,有所学习、有所实践、有所思考。这十余年间,曾经兴奋过、憧憬过,也曾经无奈过、迷惘过,如今有些许失望与忧虑。”,“当前繁荣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一定程度上,窃以为系密切跟踪新技术(信息技术前沿)及探索新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笔者认为,仅满足于此是不够的,需要融合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的优势进行‘化学合成’,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进。”。
我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有着复杂的情感,种种原因,我已然退化了。我早已缺乏跟踪信息技术前沿的现实条件,关注热情锐减。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年度项目及青年项目总共131项,其中19项题名中含“大数据”占14.5%(包含2项重点项目)。可以预见的是,今后数年“大数据”在图情领域遍地开花。这令我困惑不已,是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面对信息技术进步,图书馆面临生存危机。图书馆转型的脚步,或急或缓,已然正在行进之中。近年,我也在做自身的转型思考,原本打算较为深入的关注馆藏文献利用方面,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结合与部分同行的交流,深深地感受到“势单力薄”,前景迷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