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高校图书馆馆际调研的思考 精选

已有 4870 次阅读 2023-4-20 20:58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受疫情影响2020-2022年间,高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交流总体来说很少,2023年馆际交流热起来。笔者自身作为参考咨询部负责人角色参与了数次馆际交流,有外出的,也有上门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馆际调研是非常有益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于公也好,于私也好,我自身是比较珍惜这样的机遇。

    外出调研,调研目的,“调研函”中有所体现。选择合适的调研对象,提出调研主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做进一步工作。出发之前,或者说提出调研主题之前,我会进行进一步了解。一是借助图书馆网站,二是借助即时通讯工具等与拟调研馆同仁初步交流。实地调研时,认真观察、聆听与记录。拍照、记笔记、加联系方式等是习以为常的。调研结束之后,尽可能及时进行总结与回顾。兄弟馆上门调研,同样需要做些功课,与外出调研“大同小异”。调研过程中,与本馆同事(同行人员)及兄弟馆同仁的面对面交流与探讨,通常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更好地知根知底、共情共鸣。

    近年,高校图书馆事业受到很大影响。“减员增效”“信息化依赖”“业务外包”“人员老龄化”等等是共性问题,可以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高校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人力资源队伍等情况存在诸多差异。甚至图书馆履行的职能也是不同的。“图书馆+”是多见的。具体加什么,五花八门。有的加档案馆,有的加学术期刊社,有的加信息化,有的加教材,有的加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加一种、两种或更多都是有的。甚至名字也不一定叫图书馆。具体图书馆的二级机构叫法通常是个性化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能也是各行其是的。因人设岗是较为多见的。

    高校图书馆与信息化联系密切。与高校馆同行交流,共识是“信息化工作越来越重要了”。我的印象是:总的来说,合在一起对图书馆帮助大一些。同行说我想多了,合在一起,图书馆技术都差不多没了,全部精力在学校信息化了。实践中,可能还是因馆而异,或者说因人而异。我知道一所高校馆,较长时间合在一起的,刚好信息化负责人是图书情报出身的,可能与此有关。现在高校信息化很多工作外包出去了。比如关于数字资源访问问题,反馈的问题,本校自身信息化人员自身解决不了。比如高校统一身份认证对接CARSI服务,有的学校做得很好,有的学校不顺畅,有的学校干脆不管不顾。高校图书馆网站属于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门户。受到诸多制约,当前运转有序、更新及时、交互友好的高校图书馆网站并不多。

    我对高校图书馆的现状是不甚满意的。许多馆求贤若渴,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资料人员招聘岗位及职责要求:“文献资源建设岗:纸质文献、电子文献采访、编目、典藏及文献资源揭示、文献结构分析与优化。信息化建设岗:图书管理系统的维护、相关业务系统的开发及维护、各类业务数据收集、整理及提供。学习与学科支持岗:信息素养教育、读者行为分析、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培训,教学支持;学科前沿分析、研究热点分析、科技查新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硕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30周岁(1993年4月1日之后出生),博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8年4月1日之后出生)。”“新进人员按照预聘制引进,签订人才派遣合同,合同期内其工资、任职资格、子女入学入托等待遇参照同类岗位事业编制人员执行。合同期满达到考核要求者,可申请事业编制。”(信息来源:华中科技大学2023年度图书资料人员公开招聘启事.https://mp.weixin.qq.com/s/pujLmNYPTyVoAATRvj9PSA)这则招聘启事传递的信息是丰富的。我的理解是:图书馆业务多方面急需年纪轻、肯吃苦、善钻研、有情怀的优秀人才。

    高校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我赞同程焕文、刘佳亲《挑战与回应: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表达的观点,该文认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缺经费”“缺馆员”“缺读者”的三重现实困境,与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基本条件相差甚远。为此,高校图书馆必须直面现实,主动亮剑,以回归常识、回归专业、回归本分为基本对策,为高校图书馆增加经费,提升图书馆员的专业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阅读。(引自:程焕文,刘佳亲.挑战与回应: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39-5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85022.html

上一篇:圕人堂的今天与明天对话录
下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467期 20230421)
收藏 IP: 117.92.101.*| 热度|

9 许培扬 宁利中 李学宽 汪育才 徐芳 黄永义 郑永军 王成玉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