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年图谋为了图谋,不是在图谋,就是在图谋的路上。该说法或许并不夸张,辑录近期图谋在圕人堂QQ群或其它圕主题群之“闲言碎语”,或许可见一斑。
关于杨思洛《中国人文社科成果的国际影响力研究》赠书。可以视作圕人堂成员对圕人堂的特别贡献。获得赠书的成员,某种意义上算是获得了幸运“大礼包”(这本大作为50.5万字,定价为168元)。如果换成鸡腿,可以换好多个,一般人得吃好多天才吃得完。当前的实践与探索,可以视作“圕人堂服务体系”助力图情领域优秀科研成果的科学普及。利用“新媒体”进行多途径宣传与推广,对图书营销方面可能会有一定帮助。我们图情领域的圈子本身不大,立足圈子的同时,试图跳出圈子。出版社那边也在做工作,圕人堂这样的草根社群助力进一步形成合力。因为是试验性探索,不当不周之处,还请及时指正!
关于问卷调查。好些时候,可能是身不由己。我每年也需要填不少问卷。有的会是比较愉快,有的会是很糟糕。比如有的学生搞的是专家调查问卷,完全是我陌生的领域,还让我随便填填。这种可不敢随便,万一出现在其郑重其事的致谢中,这会是很尴尬的事情。他们找我,有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圕人堂“群主”角色。有的误以为关于图书馆方面的问题找我没错,实际上我懂的东西非常有限,尤其是近些年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新概念,大多是一窍不通。我也能理解他们,因为他们也是身不由己,比如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发表论文或毕业更顺利……
关于圕人堂微信公众号。近段时间圕人堂志愿者张芸帮优化以后,效果好多了。每天有500次以上阅读量。我这边也在有意识地组织专题,提升推文质量。近期关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话题或专题,持续下功夫。试图与科学网那边形成良性互动。做自媒体确实需要公关的。圕人堂这样的草根社群受到制约较多。有些工作做得不甚理想,但公关意识还是有的。圕人堂背靠科学网,算是一大幸运。
关于圕人堂群热议某高校馆招聘工作人员。能在网上“走红”好像是有一定道理的。上班时间安排似乎也不合理。中班连续6个小时。这样用人倒是比用勤工俭学学生舒服多了。学生工也得10多元一个小时。好些问题是高校共性问题。现在是有样看样,学校对图书馆的投入越来越“抠门”。其中一个问题,是不管上边给多少人,图书馆都在转。好些情况确实令人无语。要实现有所好转,会是比较艰难的过程。要“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背后还是有不少事情需要做。很多时候,由于信息不对称,鞭长莫及。
关于图书馆经费。木木贝在圕人堂群中说:“刚听完吴建中馆长的报告,其中提到图书馆的总经费占大学总经费的比例,他做的调研均值是2%,澳门大学去到了3%。他认为理想的比例应该是5%。大家怎么看?”我参与了该话题的讨论。当前国内的情况,真正能够弄清楚,图书馆总经费占学校总经费比例的非常少。图书馆总经费的构成两大块为文献资源经费、人力资源经费;学校总经费的构成复杂得多。即便得到了几个数字,无法了解细节。可比性较差。对于学校层面来说,不少高校人员经费方面的支出占比很大(50%以上)。如果将学校的总预算视作学校总经费,图书馆总经费占高校总经费达到"调研均值“2%的估计为数并不多,更多的是“被平均”了。大多数不到1%也是实情。其中一方面原因是,高校在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越来越“抠门”了。人数缩减,人员经费方面也在缩减(甚至是大幅缩减)。因为近年退休的(或减少)的人员,相对来说是工资收入偏高的。只退不进,或者新进人员的收入小于或远小于减少的人员。吴建中先生多年来在积极鼓与呼——理想的比例应该是5%。(参见:王启云.关于高校图书馆经费的学习与思考.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109120.html)这确实是非常理想的情形。图谋认为,当前,还需要重视的一种情形是,图书馆人员经费投入应占一定比例。当前存在一部分馆,文献资源经费方面比较豪爽,但相应的人员经费投入方面实在是太抠门了。表面上“很美”,实际上并不见得。
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现在好些平台光看名字不知道是起什么作用的。这类平台(指“从机构库获取科研成果,涉及到个人科研成果管理,包括实验数据管理,论文图片查重等”)做好不容易。好些高校探索过,做得好的(或者说持续发挥作用的)并不多。需要持续投入(平台相关费用、人力保障)。部门沟通协调,也确实是大问题。很多时候,做成面子(政绩)工程,一次次从头再来。当前做事情,大多追求速效。需要久久为功的事情,很难推动。持续的投入(经费、人力)与支持(配套政策)缺乏保障。许多事情,理论与方法都挺好,但实践层面是否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还得看“缘分”。
近期,写了篇博文《张白影藏书签名本背后的故事》(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77975.html)。圕人堂有位成员给我布置作业,让我一起“考证”其发现的某本书中存在的问题。我的答复是:“抱歉!精力和能力有限,我不可能什么都去考证。”考证实际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情。我愿意花时间去考证张白影藏书签名本背后的故事,那是有原因的,因为从2008年(也就是张厚生先生逝世那年)开始,我在围绕张厚生先生的纪念与传承做工作。科学网图谋博客按标题搜索“张厚生”,目前已有40篇博文(其中7篇被科学网精选)。其实这些还只是我做的部分“面上”工作,更多工作尚未“露面”或者仍在进行中。考证的是一个点,实际上是“以点带面”求解系列困惑。做这样一个微小的考证,实际上利用周末花了好几个小时,不仅仅是找文献资料,还寻访了知情者。
简而言之,作为凡夫俗子的图谋,终究是身体力行、量力而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