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关于“学术标签”的思考

已有 2881 次阅读 2022-10-3 17:50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读秦四清先生《真学者须有自己的学术标签》(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57726.html

),颇为感慨。秦先生的观点,一定意义上算是“共识”,至少个人是非常赞同的。“真学者”“自己的”“学术标签”三者均是必须的,至少应成为一种追求。

    字面意思是清晰的,但知易行难。我自己以往的博文中,也有过若干相关思考。部分源于图书馆学史的学习与思考,考察一名学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着眼点实际就是总结与提炼其学术生涯或学术生命所产生的“代表作”,最终要形成其“学术标签”,简明扼要,且能自圆其说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同行的较为普遍的认可。时下,称家的标准越来也模糊,有其是对于现代人,我们较少使用图书馆学家或其他学科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来称呼或评价他人。称家,多般是弟子或同好将尊敬的师长、有所成就的学者尊称或赞誉,认可度是打折扣的,甚至可能会令人各种“不服”或“反感”。称“学者”,多数场合是泛指;称“真学者”,可谓意味深长。有些学者的头衔很多,但不见得被认可为“真学者”。时下,教授、研究员这样的正高专业技术职称,在机构内部(或一定范围内)还按一定的规则划定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不管是几级,被认可为“学者”的不是很多,“真学者”更更少。某种意义上,同样遵循“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真学者是不好做的。今天的人们,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文献获取较以往便利许多,科学研究相关的软硬件设施亦大有改善,做“学者”的门槛或许降低了不少,某种意义上有“人多力量大”的因素,亦有可能只是因为“分母大”,“学者”作为“分子”的绝对数量变大了(更容易感知)。一方面,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一方面,我们在纳闷许多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束手无策,比如生命科学方面,“疑难杂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了。回顾历史,尤其是若干考古发现,很多时候,让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叹为观止,我们的前人或先人不仅勤劳勇敢,而且足智多谋,善于攻坚克难,科学技术方面亦成果不俗。

    察古知今,鉴往知来。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前半句或许是真的,后半句当不得真。李白是被誉为“诗仙”而千载留名,不是因为其是“饮者”(或“酒仙”),岑夫子和丹丘生的留名,或者可以理解二位饮者沾了李白的仙气,很大程度上是纯属巧合。有志于成为“真学者”的人,不可不察。是否能心想事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信不信由您,我选择不妨信。祝君所有的“学术标签”浓缩为三个字——真学者,学有所成、梦想成真!

    

延伸阅读:

秦四清.真学者须有自己的学术标签.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57726.html.

纵观科学史,每位科学大师都有自己的学术标签。譬如,人们一提起牛顿,就想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提起门捷列夫,就想到了元素周期表;一提起麦克斯韦,就想到了电磁理论;一提起爱因斯坦,就想到了相对论。确实,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必然以做出重大卓越成果为前提。

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要脱颖而出,学者必须做出够分量的成果。按成果的分量(级别),学者的学术标签可分为三个层次:

(1)低级:通过引进或自创的新手段,大幅推动了改进式研究的进展(有显著的增量和意义),做出了一般创新性成果;

(2)中级: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攻克了重要难题,做出了较高创新性成果;

(3)高级:依赖于自己提出的独辟蹊径学术思想,攻克了重大难题,做出了原创成果。

具有上述三个标签之一的学者,可称之为真学者;否则,你懂的。当然,即使是真学者,也要以做出原创成果为追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57854.html

上一篇:图书馆实务与案例图书辑录
下一篇:了不起的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
收藏 IP: 61.132.1.*| 热度|

9 王涛 晏成和 郑永军 高友鹤 宁利中 曾跃勤 李东风 李文靖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