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淡药物(Eritoran)重放异彩,东方不亮西方亮
诸平
据C&EN网站2013年5月3日报道,对于脓毒症疗效表现不佳的药物——Eritoran(结构式见图示),在啮齿动物试验中却表现出抗流感之功效。
美国的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研究基金会(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Research Foundation)、爱荷华市退伍军人医疗中心、卫材(Eisai)有限公司(Eisai, Inc.)等相关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于2013年5月1日,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Nature)网络版上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The TLR4 antagonist Eritoran protects mice from lethal influenza infection (Nature, DOI: 10.1038/nature12118)..
治疗脓毒症临床试验失败之药——Eritoran在啮齿动物的试验研究中发现,在发病6天后给感染了致死剂量流感病毒的老鼠使用消炎药物即Eritoran,仍能使症状得到改善。这项成果使人们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看到了暗淡的药物有望成为抗流感的新药,正可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Eritoran是制药巨头日本卫材公司(Eisai Co.)研发的,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重度败血症,目前正在推进临床试验,但是实验结果并不理想。Eritoran通过阻碍细菌释放的毒素与细胞表面免疫受体“TLR4”结合,以控制炎症。
科研小组以10至15只老鼠为一组,对感染了致死剂量流感病毒的老鼠进行分组实验。未使用Eritoran的一组在感染14天后仅有10%存活,而自从感染第2天起使用的那组存活率为90%,自从感染第4天和第6天起使用的小组存活率分别为53%和33%。
目前治疗流感的药物有达菲、乐感清(Relenza)等抑制病毒繁殖的药物,不过它们需在发病2~3天之内尽早使用。部分病毒对这些药物有抗药性,因此亟待研发作用机制不同的新药。Eritoran很有可能成为流感治疗的一种药物。治疗流感病毒大多数方法是追求病毒本身,但马里兰大学的斯蒂芬妮·沃格尔(Stefanie N. Vogel)以及同事,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斯蒂芬妮·沃格尔说:“我们瞄准的是宿主对病毒反应,而不是病毒本身。”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其目的是防止流感可能引起肺炎和损伤。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败血症的候选药物Eritoran,因为Eritoran通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简称TLR4)阻止炎症通路、TLR4是一种某些免疫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研究者提出,这个途径参与多种疾病。然而,在2011年后期对于败血症的临床试验结果,Eritoran与安慰剂相比较,尚未有证据能够证明其更有效,使得Eritoran作为治疗败血症的候选药物,黯然失色。
不过, Eritoran对于流感的反应,可能更适合一些。斯蒂芬妮·沃格尔的团队以感染棉鼠作为研究对象,棉鼠是一种啮齿动物,容易像人一样受到相同的季节性流感病毒株的影响,使其感染流感病毒后,再用Eritoran或安慰剂进行治疗试验。用Eritoran进行治疗的棉鼠与未采用Eritoran治疗的棉鼠相比较,流感对肺损伤更小。Eritoran也可以保护小鼠免受鼠类流感病毒侵袭。未使用Eritoran进行治疗的小鼠,感染流感病毒的存活率仅有10%。而对小鼠感染后不久采用Eritoran进行治疗的,存活率高达90%。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研究受体的殷航(Hang (Hubert) Yin音译)说,“真高兴看到用eritoran来帮助验证流感中的TLR4受体的参与。” 他认为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已知药物化合物的新用途寻找提供了额外的支持。
斯蒂芬妮·沃格尔说,应该证明eritoran对于人抗流感是有效的, eritoran不会因为对脓毒症(败血症)治疗的临床应用首次失利而彻底被放弃,它有可能对于另一个疾病是有效的。一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的药物也开始应用于败血症的治疗。Eritoran可能通过降低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从而抑制随后导致的肺损伤。斯蒂芬妮·沃格尔说,“也许我们已经为eritoran找到一个适合发挥作用的场所即作为药物更适合于治疗流感。”这一研究成果是否对于当前流行的H7N9禽流感有用,是否值得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内行才最有发言权。
更多信息请浏览:The TLR4 antagonist Eritoran protects mice from lethal influenza infection (Nature, DOI: 10.1038/nature1211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