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大数据与认识论四、大数据认识论的认识史和知识论依据 精选

已有 6323 次阅读 2015-3-20 08:23 |个人分类:特别推荐|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大数据, 认识论, 实践论, 世界3, 知识阶梯

吕乃基

这部分内容稍偏学术性,有兴趣的网友最好参阅文中给出的相关博文,偏重应用的网友可以略过。

大数据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的超越具有深刻的认识论和知识论依据,前者在于认识史,后者是知识阶梯。

自从笛卡尔开启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之后,人类的认识史在整体上就是沿着马克思的“两条道路”推进(参见马克思两条道路的科学方法论意义 武谷三男的三阶段论和马克思的两条道路)。近代科学沿现象层面逐一深入,物理学由天体运行和钟摆得出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提炼出质点、刚体、弹性碰撞等概念,由热的各种现象得出热力学定律、卡诺循环和理想气体方程,由电磁的种种现象得出麦克斯韦方程;地质学、化学、生物学由量子阶梯的高层下沉到分子、原子,以及核与电子,生命是细胞的王国,乃至化工厂;最终,万物皆机械。经济学归结到“经纪人假设”,管理学还原到泰罗制,如此等等。总体而言,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认识过程沿“两条道路”的“第一条道路”一往直前,由整体到部分,过程到环节,系统到要素,旨在揭示现象背后的基础或本质。

20世纪物理学革命启动了“第二条道路”。认识“回过头来”,量子力学探究核与电子如何形成原子,量子化学讨论后者如何形成分子,生物学革命进而推进到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随之出现了一系列“否定性”的概念,不确定、电子云、非对称、模糊、突变、非有序、非线性……。上世纪中叶兴起的复杂性科学关注的是关系和涌现。林林总总的后现代思潮从不同方面批判、围剿近现代的认识过程和所得到的结论。现实世界不存在质点,不存在纯粹的“经济人”,存在的是形形色色的个体,这些各具特色的个体又处于瞬息万变的“此情此景”之中,以及与同样处于此情此景下的认识主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认识过程中必然相互影响,牵一发动全身。这就否定了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如此复杂的对象,难以如近现代那样去理性认识,更遑论背后的原因;只能在实践过程中以全身心去体认,由隐喻去感受,重要的是定性、直觉和悟性。“learning by doing”,这就是所谓后现代认识论的实践论转向,不是不要认识,而是走向知行合一。显然,21世纪出现的大数据认识论与后现代认识论的特征具有某种一致性。

在知识阶梯(参见知识之树-知识论之五世界1的量子阶梯和世界2的需求层次-知识论之四)上,位于低层的知识具有较为清晰的边界,包括与其他知识的边界,知与行的边界,以及求真与功利的边界。例如,经典物理学具有严格的概念体系,生命科学就较为模糊,生态学尤甚,不仅与数理化天地生全都有牵连,而且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物理学的实验主要在于认识和发现未知,而不是某个在先的目标,医学既是科学也是技术,不仅认识人体和疾病,更是治病救人。在大数据的背后是人的心理和社会,在知识阶梯上位于高层,自然边界模糊,以及具有更多实践特征。正因为此,大数据认识论显示出与传统认识论众多不同之处。李德毅院士认为,在这一领域,技术将成为科学的先导。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大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具有认识和实践的意义,相当于一枚硬币的两面。大数据认识论,从时代特征及其目前主要的内涵,也就是人的心理和社会来看,应该称为大数据实践论,而从整个历史和大数据所包含的“自然、生命和社交”三个方面而言,“大数据认识-实践论”或许更为恰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875751.html

上一篇:大数据与认识论 三、认识结果
下一篇:吕乃基2015-3-28/29南京讲课内容
收藏 IP: 49.74.85.*| 热度|

17 陈安 陈楷翰 陈小润 赵美娣 黄永义 周可真 洪昆辉 张骥 郑新奇 鲍海飞 毛克彪 曹聪 牛丕业 马雷 shenlu yunmu icg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