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讲座感悟(附:讲座选题)

已有 4028 次阅读 2014-10-24 09:48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讲座

   十余年来,不知不觉之中,在全国各地向师生、企业人员、政府官员、文艺人士和市民百姓等不同对象,就包括科技、经济、社会在内形形色色的内容做过200余场讲座。本来在内容上还力求与专业一致,以相辅相成,退休后没有这一顾虑,内容就更宽泛自由了。好在几十年的积累,在各个领域之间虽谈不上融会贯通,却也可以交叉组合,由不同的视角来看问题,每每可以讲出令“业内人士”眼前一亮的新意。昨日向南京市干部讲“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反响很好,希望把曾经做过的讲座的题目放到博客上(见附件)。乘此机会也对自己关于讲座的感受作一个梳理。

1.新意。不能是报刊上常见的观点,人云亦云,一定要有独到之处

2.新意要有事实依据,在逻辑上自洽。不少听众说,我在涉及人文社会科学时用的是理科思维,严密的推理。

3.在一般情况下,新意不是与现有的共识相左,而是或者另辟蹊径自成体系,或者引申深入到达新的高度,后者就是所谓“哲学味”。

4.要有较之讲座内容5倍乃至10倍的储备,以在讲座过程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产生高屋建瓴的“气场”

5.与听众水准保持适度距离,过大难以接受,过小没有兴趣。这一点与正常的上课不一样。几年级上什么样深度难度的课已经长时期的实践,需要先修课程等等。讲座虽知道听众群,但其中差异会很大,特别是市民讲座,需要在讲的过程中时时把握,感知深浅

6.与听众的互动。我赞同这一观点:讲完后若没有人提问,讲座就是失败的。正是现场提问,可以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潜能,发现不足,提升自己。讲座不仅是输出,而且是输入,每次讲座不仅要让听众有收获,而且自己也要有所获

7.此外就是讲座的技巧了,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图文并茂、抽象的推理与生动的例证相结合,以及,等等。讲演题目.doc

   内容更广泛,听众多样,互动深入,让博主在退休后体验更丰富的人生。

   谢谢邀请方,谢谢所有的听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838153.html

上一篇:上帝的门窗:涌现与封闭遮蔽遗忘
下一篇:非对称战争
收藏 IP: 121.237.42.*| 热度|

10 陈小润 周健 赵美娣 曹聪 陈楷翰 武夷山 高绪仁 李峰 张骥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