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博主“技术之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659038.html”上载后受科学网编辑部厚爱并置顶。截止2月6日10时50分,点击1808次,评论19条,从不同角度抨击本人的博文。金拓老师还据此另写了博文“从个人视野与社会需求的互动看盖茨和乔布斯的起落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942-659340.html”点击108次。由此看来,基本上实现了博主的初衷:其一,从观点到细节完善此文;其二,试验开发一种基于科学网的知识生产途径。
先说后者。博主体会,要实现这样的知识生产途径大致需要以下要素。
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如“技术之树”,吸引眼球的内容,如将微软和苹果扯到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标新立异的观点。虽然博主并非为…而…,刻意为之,但依然感到,在内容上具备这些特点——普遍性、吸引眼球,以及新意——的必要性。
再看所参与的主体。首先要不为知识产权、成果、课题、积分之类所困所累。博主也就是在退休之后加入“方外”的队伍,才可以摆脱羁绊,这般放肆。博客,是不算成果的。再说,一旦上了博客,很难守住知识产权。因而在职者的顾虑会较多,通常都是在正式刊物发表后后再拿到博客上发表。文中说及盖茨和乔布斯的创新,其实这二位都有相对封闭保守的一面。Stallman认为,知识只有为社会所共享才有其价值。如果说,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和生产社会化,那么知识社会的根本矛盾,便是知识产权私有与知识共享。其次,脸皮要厚。各位网友有各自的知识背景,对科技哲学也有好恶之分。虽然对博主一再表示宽容,但言语之中,博主已经脸红耳赤。这是自己知识匮乏的代价,是向网友学习的成本。第三,评论者和浏览者也是参与的主体。他(她)们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出发,从不同角度审视此文,提出了十分中肯的见解,有几位老师还多次参与,令博主十分感动。由19条评论和金拓老师的博文,博主真是受益匪浅。此处,博主要向所有评论者和浏览者深深道一声:谢谢!
与内容和主体同样重要的是交流的平台。博主在各类刊物上发表100余篇论文,虽然也有阅读数(点击率)和引用次数等,但在作者看来,犹如石沉大海,罕见实实在在的反馈。对于博主来说,这些文章的功能大概也就是“制造”了副教授、教授、博导……。而今反馈切切实实摆在眼前,有血有肉,或褒或贬,语言生猛,跃然纸上。博主在现实的社会中却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而在此看似“虚拟”的语境中却真切地感受到“故我在”。这就是科学网。科学网和科学网背后的网友,如同音乐、如同旅游,你投入了多少,它也就回报多少。只要有内容,只要不为……所累所困,定会有相应于投入的回报,还会更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