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半”,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妙就妙在既非,亦非,模棱两可。
譬如半推半就,欲迎还拒。全推全拒,没戏;全就全迎,没劲。妙就妙在“半”。
譬如半信半疑,如天气预报,谓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譬如半心半意,弄得领导很是不爽。反复号召,要全心全意,一心一意。
譬如半真半假,当真时或为假,当假时却为真。
譬如半遮半掩,犹抱琵琶半遮面,被遮住的究竟是?
譬如半嗔半喜,却叫人如何拿捏?
半个月亮爬上来。要是一个月亮爬上来,还有味道吗?
半壁江山,正是“半壁”,引发多少诗情豪义。
还有诸如半开玩笑,房门“半”开着……。
须知,多少人间故事始于半开的门。
半,然后究竟是开,还是关?
面对“半”,真叫人:
左右为难,左右不是,左支右绌……
这就是中国文化:不确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文化,非此即彼,其典型是古巴导弹危机时美国人追问俄国人时的咄咄逼人:yes or no,或者911后的布什:不是美国的朋友,就是本拉登同伙。
半,是过程。这倒应了哲学的最高原理:重要的是过程。
半,是分岔(他/她的一生:从分岔到分岔——人生感悟之二),蕴含了无限的可能。就看你能否左右逢源,左右开弓……
你,是喜欢“全”、“无”,还是“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