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重发博文引发的思绪

已有 3540 次阅读 2011-3-26 17:36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知识, 博文, 信息爆炸, 重发

吕乃基

前不久曾上载了“‘进步与退步’别论”,一开始是这么一句话:

“此文写于去年4月,后不知何故放了下来,今日翻阅,感到似乎尚未过时。”

日前,翻阅已发博文,竟然发现:进步与退别论赫然在目!在差不多一年前已经发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1549。也就是自己并未仔细查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已发过的文章又发了一遍。

发现自己竟然在懵懂之中重发了博文,一阵迷糊,真是哭笑不得,深感不安,甚至有一稿多投之虞。当然,沉底的博文由博主自己加以注释后重见天日,本来是正常之举。这次则否,前面所加上的一句竟然宣称是“首发”!在此,博主向科学网,同时也向网友诚挚致歉!

既然木已成舟,博主好奇,想对此事再做一番探究,发几句议论。

前一次的点击率和评论分别是154915,这次则是497 4。数量上的下降或许有三个原因,其一,博主的影响力较当时下降;其二,当时是乘武老师博文之风,也就是顺着一个热门的话题;现在则显得孤立、突兀;其三,有部分网友慧眼发现重复,但这一点可能性不大。即使似曾相识,也还是要点开才会确定,而一旦“点开”,就计入点击率了。因而数量下降大概不说明有记忆。成为佐证的是,此文前后两次都戴上小红花,在推荐者和评论者中也有重复。

由此可见,不仅博主本人,而且科学网,以及网友,实际上都忘了此文在不到一年前曾经发表,都把它当作首发的新文章!

说来惭愧,我们每天在阅读的东西有多少真的是新的?即使撇开认识论关于继承与创新的争论。这次是发生在笔者自己一个人身上,在人际间你引我抄实在是不要太多!例如清明节在即,媒体上就会有民俗之类的介绍。翻翻去年的报纸,几乎没有两样。当然,同一篇文章给不同的读者看,也就有了价值,但若在相当程度上给同一批读者看呢?或许可以说,既然他们已经遗忘,因而依然有价值。

这或许是被称为人类发展最高阶段的知识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在相当程度上是:遗忘-捡起-再遗忘……;却难得创新!(顺便说,国人学英语大概9成就是这样,在此意义上,中国早就进入知识社会了)。我们以为在学习新的知识,实际上可能是在炒冷饭。

想起一句老话:温故而知新。真是历久而弥新!

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或许唯有科学技术知识在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怎样理解其余领域内知识的进展?它们进展了吗,在什么意义上?

我们今天究竟是向过去学到更多,还是在那些随看随扔的晚报中?在此意义上,包括科学网在内,日日夜夜被生产出来海量的博文,还有更多如恒河沙数的微博……,除了号召买盐,意义何在,与晚报的区分何在?

归结到一句话:我们当真需要写那么多博文——它们是创新还是泡沫浮云甚至垃圾?既然如此,还需要看那么多博文吗?

想起有一篇博文,名字记不住了,大意是,让我们遏制写博文的冲动。诚者斯言!

回过头来想想,究竟什么才是一个当代人应有的知识结构?

近现代大师们所奠定的核心价值观,做人待人的基本准则;

科学的思维方式,包括传统方法、三论和新三论,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例如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博弈论,等等;

基本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对家人和自己民族的爱和责任,对所处语境的认同和关怀,以及对所在世界的宽容和关怀。

独立的自我,明确的信念,广泛的兴趣,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足矣……

可是,又有谁做得到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426573.html

上一篇:续“还是少一点可歌可泣”
下一篇:关于知识流程外包的奇思
收藏 IP: 114.221.230.*| 热度|

19 吕喆 武夷山 程木 许培扬 丛远新 吉宗祥 黄晓磊 刘广明 孟津 肖重发 苗元华 刘伟 周可真 杨秀海 陈绥阳 杨月琴 zhangcz07 Majorite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