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完成了与
其一,如何评价科学网的绩效?有多少博主,发布了多少文章,点击率几何,评论数,等等。评价科学网,与评价一家学术刊物有何异同,用什么指标体系?
其二,这样的一组数据,总感觉与GDP有些相似。在华丽的数据下,看不出内涵。如,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上直到鸦片战争乃至甲午海战,GDP均遥遥领先,然而却一次次失利。在“其一”所统计的数据中,博主如杨玲退出,清水杨去世,评论,如互相掐架,点击率,如“点到为止”,有意义吗?无疑,点击率是需要的,GDP是需要的,前者是科学网在量上的规模,后者关系到G2。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点击率、发文章数,等等,就是科学网的GDP,以及只不过是GDP。深度呢,内涵呢?本人通过写与
其三,博文的“生命周期”太短了。从刊出到最后的淹没,可能最长的不过半月,然后就无人问津。谁知道呢,或许那些沉底的文章比新创作的文章更有价值。如何让真正有价值的文章留存下来?这里似乎还有一个过度创新的问题。商家如过快过多推出新品,会令消费者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不妨做一个统计,科学网每天有多少点击率,分摊到多少篇文章,大约有多少人浏览,每人每天可能拿出多少时间来看科学网,在每篇文章上可能停留多长时间?知识一方面用于自我提升,另一方面要为社会所用,特别是被消化,这样才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否则也是一种浪费。看
GDP明年就升为老二了。政府已经认识到“唯GDP”的问题,必须苦练内功,提升产业结构和民生,以及深化改革。什么是科学网的“产业结构”和“民生”,科学网应如何“改革”,怎样“苦练内功”?
上述观点可能大逆不道。不过依然体现科学网普通一员的心愿。
祝各位网友新年快乐!祝科学网在新的一年兴旺发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