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kai7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kai719 适之的朋友

博文

《周易》读书笔记7---------“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已有 3470 次阅读 2011-9-21 19:2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normal, 日本, 读书笔记, 久久, 周易大师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听到这句话是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
    
读《周易》一定要读一本小说《周易大师》,其中的“人在做,天在看”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好人不得好死”之类的都是对好人的歪评,文中告诉我,真正的好人,一定是理解”道“的人:执天地之法,理天地之事。当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时候,那是“好人对坏人的仁慈,那是世间的大恶!”
“孔子曰:以直报怨”被理解为耶稣的“别人打你左脸,你给别人左脸”,完全错误理解。如果把"牛三放在这里使用,估计牛顿爷爷也笑,你说日本人是人,猪也笑了。
   在小木虫做催化版版主,今天,在板块里一个同学给我的写的帖子你好:
       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二,做催化,半路出家,啥都不懂, 希望前辈你能不能给点做催化方向的经验,以及从哪些开始着手
简单介绍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老师分配的方向是生物质热解催化剂研究,没有化学基础,老师也不是学化学 ,额米有人指导,在小木虫上下了些资料看过,直博的,所以是要深入进去研究的。但是现在比较茫然,问过一些师兄,师兄告诉我:你就乱试好了。
    所以看到你的帖子就来请教你了,我的QQ598595656,树袋熊考拉。希望你有空的时候我能跟你交流一下吗?
 催化剂制备中浸渍(等体积浸渍)
     我回了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科研本身具有其商业价值,我做一个催化剂,细细算下来就要大几十,但是我要强调的是科研是有交集的,记得自己开始真的是很难,一点都不会做,别人的话都很模棱两可,干的很辛苦,很郁闷,所以,所以呢我愿意分享我的经验,为什么不给后人留下一个捷径。
附注我在小木虫中写下的最有意义的帖子:
2010年11月14日      等体积浸渍是最经典的制备催化剂的方法,也是最具有特色的方法。
      以前小木虫论坛上催化版有很多关于这个帖子集合,但是现在又有很多人提
出了这个问题:
      1γ-Al2O3的吸水量大概多少?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03862&fpage=1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03862&fpage=1
2。关于等体积浸渍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80935&fpage=1
3。【求助】等体积浸渍法求助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63581&fpage=1
4【求助】浸渍法制备镍/氧化铝问题求教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78689&fpage=1
5。 求助】共沉淀法制备催化剂载体,再用浸渍法得到催化剂中的几个问题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72716&fpage=1
6。【求助】负载催化剂如何计算负载量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73948&fpage=1

7。【求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钯催化剂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559614&fpage=1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很多热心的人给出了一个答案!
希望这个帖子能给催化版终结这个问题!

实验7 Ni/SiO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性能评价
实验目的:1。掌握浸渍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采用干式浸渍法制备Ni/SiO2催化剂。
     浸渍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负载型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所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不仅与负载的金属或氧化物的种类、含量有关,而且多数情况下还与金属在载体上的分散度及载体的性质有关,此外还受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pH值和后处理等因素影响。
    浸渍方法可分为浸入式浸渍和干式浸渍。前一种方法是将载体浸入金属盐(硝酸盐、醋酸盐、氯化物、乳酸盐等)的浓溶液,排掉多余液体后,催化剂在热空气中处理以蒸发溶液并分解金属盐;后一种方法是让载体吸收相当于其孔体积的金属盐溶液,再经烘干、分解
          2。催化剂制备实验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①:容量瓶(100mL),坩埚(30mL),小烧杯,玻璃棒,带刻度移液管,烘箱,马弗炉           3。催化剂制备实验步骤
    1.Ni/SiO2催化剂制备(以w=l0% Ni/SiO2催化剂为例)
    (1)用天平称取43.62gNi(NO3)2•6H2O(A.R.)于小烧杯中,加适量二次去离子水溶解,再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配成1.500mol•L—1Ni(NO3)2[0.08805g(Ni)•mL—1]水溶液。
    (2)取1.500m0l•L—1 Ni(NO3)2水溶液6.3lmL于小烧杯中,加水稀释至总体积为8.0mL。称取5.0g经烘干处理过的青岛产硅胶(40一60目),快速将硅胶倒入装有稀释后Ni(N03)2水溶液的烧杯中并放置l0min。
    (3)将上述样品放入烘箱中于120℃干燥4h,再转入坩埚于马弗炉中600℃灼烧6h即得催化剂。
(4)实验者可参照上述方法制备负载量为w=4%一10%的Ni/SiO2催化剂及其他载体(如Al2O3,La2O3等)负载的Ni基催化剂

2010年11月15日负载型催化剂中负载金属理论含量的计算问题
1.比如说你要负载负载镍10% 负载铁10%
那么你载体和你两者的质量比8:1:1
你载体的质量可以称量
比如你称量了8g
那么镍量就要1g,转化成摩尔量乘于对应盐的分子量就可以得到你所要加的盐的量
同样铁盐也是这么计算,折换成摩尔量乘于分子量,这样就可以得到


2其实负载型催化剂中各组分的含量是一个相对值,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只要是在制备催化剂的过程中以同一个标准来做就可以。比如一:含镍10%,可以是Ni元素按,也可以是NiO,一般在发表论文的时候要说明的。二:这个10%的含量可以是相对载体的,也可以是相对催化剂的,所以在计算的时候也要注意,否则容易出错!一句话,首先建立自己的标准,不管怎么个算法,统一就行!
我要争取每天都对这个帖子进行改进

2010年11月16日
载体吸水率测定:

这是等体积浸渍的关键问题,保证你浸渍的均匀。
但也是一个实验中的数据,而不是固定的,不是别人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当然别人和你的载体一个公司买的同批次的,当然你可以用这个数据。
怎么测定?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视觉游戏,差不多就行了,不是那么绝对的。
把载体粉末放在表面皿上,滴上水,当然水从量筒里出来,5ml量筒就行了,差不多的数据!哈哈,一般你从1g载体-------1ml水开始试,或者你重复文献,直接用数据也行!
例如你看到前面的数据出现了(取1.500m0l•L—1 Ni(NO3)2水溶液6.3lmL于小烧杯中,加水稀释至总体积为8.0mL)6.31ml,这个数据怎么有1?那0.01ml怎么弄,其实就是个数字,你说6.5ml,可以么?7呢?其实差不多就行了!再问?你就不理解实验了!

11月17日

等体积浸渍的工艺

一:静置24小时(还有4个小时一说);二,110摄氏度6-8小时(可以120摄氏度);三,600摄氏度6小时(根据你的反应和物质确定)

干燥,焙烧时间长了有事么?你说呢???其实只是影响实验进度,时间短了?怎么办?其实就是你的实验量了!!!


今天看到zhangwengui330的科研日志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260444

真的是学到东西!

特别是对分子筛浸渍讲的很到位:我引用一下


章师兄,有个问题请教下:
我现在想做Cu掺杂的分子筛,那些分子筛比较容易实现掺杂?就是把Cu做在分子筛的骨架或孔道里,达到实现金属间的隔离的目的。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的,Cu会显什么价态?如果是+2价,能否通过处理把它处理为+1价?谢谢

掺杂有多种方式,以取代晶格原子为例,如果要想Cu成功的掺杂进去,则被替代原子应该与其原子半径差别不是特大,而且配位状态较为类似,这样比较容易进行,所以楼主要是掺杂Cu很有可能得选取具有二维有序孔结构的分子筛体系,比如层状粘土类结构的(典型代表为水滑石),因为Cu最高价态为+2价。也或者一些结晶不高但有序介孔材料。
当然原位合成也有可能进入一些三维有序孔结构的分子筛体系,但其掺杂模式则可能是形成缺陷(原有完整的四面体结构单元由于被Cu占据而不能形成)或包埋点(包埋在一些方钠石笼内)。

Cu做在分子筛的骨架或孔道,这个说话比较模糊,因为骨架和孔道不是并列的关系,其实孔道壁也属于骨架范畴,而Cu做在里面可以以多种力的方式落在分子筛孔道里(静电引力,共价键等)。你说的隔离是不是实现高分散而防止团聚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如果这个目的的话,其实一些常规分子筛低浓度浸渍就可以实现(我不知道楼主的Cu要固载多少上去,但是常规来说一般浸渍比原位掺杂的量要大)。而至于Cu显现什么价态,在要考虑你的制备环境,但是0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必须经过后处理才可达到),当然你非说Cu金属纳米颗粒直接吸附封装在分子筛笼内,那也时候有一定可能的,前提是你Cu纳米颗粒足够小,分子筛孔道够大(分子筛范围很广,可以是微孔介孔也可以高分子大孔,因为有筛分分子的功能都可以称之为分子筛,而不局限于沸石分子筛)。比如说你要直接把一价Cu直接做到孔道内也不是不可以,前躯体是一价铜盐,制备过程中隔绝氧化性介质。当然如果Cu物种没有以共价键形式嵌进骨架内,通过一般的还原方式是可以实现Cu2+向Cu+和Cu转变的,如果共价嵌入,很难还原,当然温度够高,骨架不稳定也是可以实现价态转变




问题:如果进行双金属掺杂,两种金属在分子筛里能分散均匀并实现隔离吗?

答案: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但是可能要求很苛刻,因为我不知道你的隔离是指什么意义上的隔离,是金属颗粒间完全分散开而且每个颗粒指含一种金属元素??又或是其他?或者就是普通意义上的高度分散。
其实如果不考虑固载量,你这个目标其实也可以实现,分子筛常用的离子交换法就可以实现,但是可能要求离子初始浓度比较低,而且洗涤程序要到位。
如果从设计层面上来讲,可以在分子筛上构建两个不同特性的位点,只能对相应金属产生相应的结合,但是设计起来可能比较复杂。
其实实现这些反而与分子筛自身关联不是特别大(不是说没关系,自身性质也很重要,但是对于相似分子筛来说,自身因素反而影响是较小的),更多的是制备条件的控制,溶剂的选用,物料的投放以及制备过程控制等。。。。。
我建议您可以看看一些纳米制备方法的书,有很大的借鉴性,再结合分子筛自身的一些特性予以考虑,可能达到你的要求就不远了 




11月8日

今天要说的是:

浸渍or 共沉淀那个更好?

倚天剑或者屠龙刀那个更加厉害?

没有绝对的,没有一般的,催化是特殊的,反应也是特殊的!

没有敢说这个反应沉淀法好,或者浸渍好,

这些都是你的做实验,来告诉别人的,

也就是你的工作量。

催化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面对。


11月20日

有朋友问:为什么有些浸渍,会有搅拌?

中国教育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标准化,喜欢一个磨子造人,标准答案,

所以我们的思维里总会有一种确定的东西在里面。


其实,科研没有那么多确定的东西,科研也是非常灵活的,科研没有标准答案。


浸渍可不可以加入搅拌?

可以啊!其实只要你的催化剂有活性,你就是说它是买的催化剂,只要你的买的,

用的好,你也可以发文章


11月29日
浸渍法制备负载催化剂浸渍时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42416&fpage=1
有许多人都认为应该详细的探讨制备步骤每一步的影响因素,但是忽视了催化或者说科研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简化,就是抓住关键,也可以说是主要矛盾,为什么很多实验给出的都是室温,都是24小时,因为都是希望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下,或者忽略一下次要的因素,探讨其中更为有差异的,或者说更为重要的对催化实际结果有重要意义的因素。
什么是催化的关键因素?
其实就是活性,就是选择性,
就是通过调变这些可控的条件,去影响活性
浸渍其中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如果一个个的去讨论,对于实验量肯定是很大!所以找到其中关键的因素去讨论,才有意义
[/font
]
不是为了金币,因为我已经很多了,再多就是数字了,只是希望刚开始起步的同仁走的顺利。我开始的时候,没有人告诉,在网上不断地找,不断地找,很多都互相矛盾,看再多的文献总是不自信,感觉很难,感觉很悬,总是希望有人能指导我一下,(问人为什么很难?)现在我敢肯定的说,按照上面这样做,就是对的,因为我这样做,我就做出来了希望更多的朋友,可以很顺利的做,很开心的做催化,做科研,


感谢zhangwengui330   ,给我们了真空浸渍的图片!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69206&fpage=1
12月6日  真空浸渍

如果真要设计这个实验,也较容易,准备加热套(其他加热设备也可)、滴液漏斗、橡胶塞、搅拌杆以及真空泵一台,可参考如下流程!


可以先加入干燥粉末,加热一段时间后,滴加或者直接倒入浸渍液,然后再按上图组装,不过催化剂刮取还是比较麻烦的。上面也只是一个参考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69206&fpage=1





TO BE PLAYER(我现在博士导师告诉我的)



小木虫最强调的精神就是:think pair share(我外教说的)
我再加入一句话:做科研,做催化,我们在一起努力,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9728-488860.html

上一篇:《周易》读书笔记6---------忧心忡忡的我
下一篇:《周易》读书笔记8---------与中日男篮
收藏 IP: 211.81.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0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