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位思考
2023-01-08初稿
2023-01-09定稿
王安良
按:昨天(1.7)有名学生问我;王老师,那个XXXX的工程热力学网课可以吗?我在网上没找到XX的工程热力学的网课。我的回答是:不清楚。你可以试试吧;下学期,工热还是我和祝成民老师上;建议你可以浏览一下,别的学校的网课,免费的就行。
我给他把选用的教材[1]发过去之后,他又说:嗯嗯,王老师您什么时候也弄一个工程热力学的网课
我的回答是:我们一直采用的是清华大学朱明善等人编的这本教材;等时机成熟再说弄网课吧。
《工程热力学》[1]
本学期对学生考评(非缓考生),考试+大作业+平时作业=全部及格,非常难得。
教学心得
昨天,先听了会儿钱紘的报告[2],感觉钱教授已经游刃有余于“数学和统计热力学”。今早,看到条科学网的news[3]。有感而发,谈谈十五年来研究生教学的体会,用一个词来描述,那就是:换位思考。
研究生教学工作主要包括讲课和导学(或导研)。其实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导师的工作主要只是导学,还称不上导研;据我观察,对超过一半以上的博士生也仅限于“导学”,无论是导师“单独导”,还是国内外都盛行的“团队导”。
对研究生讲课,跟本科生是有一定(甚至很大)区别的,不是“讲授”的越多,就越好;更不是越难越前沿,或所谓的越基础就越好。英美在课程教学方面,大部分像是“研究生课程”,或时髦点,本研一体化课程;据我观察,大部分课程,国内还是可以明确地区分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甚至还细分为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学术讲座等等。讲座和课程就更不必说,差别太大。科学网有人吹捧某某牛人讲课或教学如何如何好,其实他/她根本就没听过N人讲课,逞论其教学?只能是“贾宝玉评女人”——一厢情愿而已。
对研究生导学是个极具个性化,又受小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作,例如:国内外都盛行号称XXX的门徒,或求学于XXX实验室或团队。比如,即使同属的工热学科,“哈牛”大学的导学特点,与国内双非高校,就有很大的差别;同样是导学,单独导和团队导,也显然不同;即使同一个导师,对不同的研究生,也往往会采取截然不同的导学方式。用一句话来形容:
成功(或优秀)的导学工作是相似的,失败(或差劲)的导学,各有各的不幸。
关键问题出在哪里?
主要是导师个人或团队领导。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当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所谓的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下,已极少有无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导师了,都是过来人,将心比心,或者至少用孔圣人的话: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导师自己都没达到的学术水平(或高度),让学生们去攀登,也至少也应有玻恩教授十分之一的教育情怀啊!
最难的还是那些“个”“科学学家”们,不当“西学东渐”的搬运工,就算是不错的了;而且总有些自以为是的导师:学生离了他/她都毕不了业,还谈什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参考文献
[1] 朱明善,刘颖,林兆庄,彭晓峰编著,史琳,吴晓敏,段远源改编,工程热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全慧,数学是发现还是发明的?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7-1370825.html
[3] 田瑞颖,中国博士生在美自杀3年后,导师再遭顶级学会开除!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42.s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5-30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