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gfeng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博文

学习和科研中宝贵的第一次

已有 5158 次阅读 2007-11-13 23:31 |个人分类:科学人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习和科研中宝贵的第一次
 
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第一次是非常宝贵的。这里的“第一次”指的是刚开始接触到某种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术、遇到新的问题等。例如,第一次学习分子杂交的理论,第一次做细胞培养的实验,第一次操作电子显微镜等。
 
为什么说第一次是非常宝贵的呢?因为越是我们熟悉的东西,我们越容易“熟视无睹”。它难以激发我们的兴趣,难以引发新的问题,难以产生思维的火花。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以前,世上有多少人看到苹果或者其它的东西会往下掉?可是只有牛顿(或许还有其它的极少数人)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往下掉而不是往上呢?正是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下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牛顿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常常看到天是蓝色的,可是又有几个人会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但是,如果突然有一天天空变成了黄色或绿色的,这时大部分人就会问了:为什么天会变成黄色或绿色的呢?因为天天看到蓝天,大家已经熟视无睹,而第一次看到黄色或绿色的天空,就会开始有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往往把存在的当成合理的,把熟悉的当成应该的,越是熟悉的东西就越不会去思考,越不会注意。
 
而第一次接触的知识和问题或经历,却可以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感觉,给我们带来一种新鲜感,这时头脑也变得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敏锐,容易产生新的想法,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出思维的火花。我常常在第一次学习某一门课程或第一次听到某一个领域的讲座时产生许多新的想法,但是当以后再去复习时,却觉得头脑迟钝,似乎再也难以有所发现了。
 
常常听到有人说,人有时应该换一换环境,比如,在一个大学读本科,如果要读研的话就应该换一所学校,其实这是很有道理的。换一个陌生的环境,就离开了以前熟悉的一切,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新的,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不加思考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这会迫使人的头脑进入一种激活的状态,随时准备思考,准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才更有效率,也更有创造性。
 
许多富豪或有成就的人往往出身于农村,在青少年时期进入城市,其实这是他们的一种优势。因为城里的小孩一直在城里长大,对以城市里的一切都非常熟悉了,城里的事物再也难以给他们带来新鲜感和引起他们的思考。而从农村来的人则不同,城市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有趣,都是第一次遇到和看到。这相当于他们的头脑经历了“第二次发育”,他们从中可以学到更多,体会到更多,所以也比别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正因为第一次如此重要,所以应该充分的利用好第一次。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头脑清醒,思维活跃。如果昏昏欲睡、疲惫不堪,这时是难以有新的发现新的想法的。如果是一本书,你可以自由的安排看书的时间,就应该放在精神状态很好的时候再看,如果是自己不能自由安排的学习,就应该在学习之前休息好,调整到最佳的状态。那状态不佳的时候还能干什么呢?可以做一些对思考和创造要求不高的事情,例如机械的记忆、整理性的工作、日常生活的琐事及休息等。第二,要带着问题去学习,要使大脑保持一种随时准备思考,准备提出问题和新的想法的“开放状态”,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与开放状态相反的是随时准备去记忆的状态——这是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一种状态,因为对于记忆来说,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来说这样是最有效率的。然而在这样的状态下,大脑在进行记忆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了思考,忽略了提出问题和新的想法。当以后再重新接触时已经没有了第一次的新鲜感,就再也难以像第一次那样激发出思维火花了。第三是防止追求进度和忙于记忆,却把最重要的思考、提出问题和设想放弃了。在学习时,为了追求进度,常常来不及思考、提问和设想。然而这正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所以应该舍得花时间去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新的问题和设想,记忆的任务大可以留待日后去完成。第四是要及时记下自己的想法。思维的火花正如闪电一样转瞬即逝,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了。把自己的问题、想法记在纸上(或其它地方),以后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说不定这就是很有前途的一个设想呢!
 
当然真正的大师或有大师潜质的人,他们即使在很熟悉的地方也能看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东西,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例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还是能够提出问题,弗莱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把长上青霉的培养皿当成污染而扔掉,而是好奇地进行研究,于是他发现了青霉素。保持孩童一样的好奇心,使大脑保持一种“开放状态”,常常思考和提出问题,渐渐地你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68-10945.html

上一篇:寻找科研的“黄金搭档”
下一篇:铁树结果了,你敢吃吗?
收藏 IP: 199.76.157.*|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