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带,鸟中之奇葩——长尾三娘
中国西部,地大物博,人烟稀少。每年,在鸟类的迁徙季节,总有新记录被发现。
特别是在绵延数千公里的边境附近,中亚和欧洲的一些鸟种,自由地飞来飞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根据马敬能新版《中国鸟类野外手册》(Guide to the Birds of China)(2022,商务印书馆)和郑光美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A Checklist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irds of China)(2022,科学出版社)的统计,中国鸟类已经接近或超出 1500 种。
而新疆鸟类很快就要突破 500 种了,这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截止到10月底,已经有两种年度新记录纳入囊中。最近,石榴云客户端及《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报道了新疆鸟类的一个新发现,一只长相优雅、纤巧、飞姿飘飘若仙的小鸟“寿带”,现身于阿尔金山(照片)。
这只寿带的发现者,是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素甫阿勒克检查站站长张圣发。当时,一只奇怪的小鸟正在找吃的,周身亮丽的羽色非常漂亮,个头比麻雀略大一点儿,头部像戴了一顶黑色礼帽,腹部灰白,背部到尾部是棕红色。尾巴修长,飞起来的时候,像穿了一条舞动的长裙。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鸟,张圣发赶忙回到房间拿出相机拍下了它的靓影。
寿带,中国古代亦称“绶带鸟”,寿与绶同音,“寿”寓意长寿,“绶”寓意加官进爵。因此,寿带鸟有福寿双全的意思,它们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吉祥之鸟。
寿带鸟又被称为鸟中一枝花,由于它们长相优雅,飞舞时长尾摇曳、飘飘若仙,是鸟界公认的仙气十足的鸟儿,还有几分“凤凰”的范儿。
“一枝花”其实是指雄性寿带,雌性寿带比较低调,尾巴较短。为了繁育后代,雌性的行为不太张扬,鬼鬼祟祟的。
寿带在国内分布有 4 种,即寿带、东方寿带、印巴寿带和紫寿带。过去,前三种都被统称为寿带,只是不同亚种而已。
后来,有好事者,根据形态上的微弱差异和分布上的地理隔离,才勉强将它们分为了不同的种类(Fabre at al. 2012)。在中国的 4 种寿带中,东方寿带和印巴寿带分布区域最为狭窄,均属于国内少见的珍稀物种,或属于边缘物种。
而这次拍摄到的仅是一只雌性成鸟,要确定其究竟是哪一种寿带,是有很大难度的(见照片)。
实际上,一百多年前苏俄的学者就在新疆西部考察时,记录到寿带(马鸣,2011)。因为,发现的地点不具体,一直未被国内学者采纳。这一次重新发现寿带,初步确定为印巴寿带,也叫中亚寿带、印度寿带、印缅寿带(Terpsiphone paradisi leucogaster)。主要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亚一些与新疆相邻的国家。出现在阿尔金山北麓,一点儿也不奇怪,估计是在迁徙途中路过的旅鸟,或者是一只夏候鸟,也有人认为是迷失方向的“迷鸟”。
白色型的寿带雄鸟尾巴修长、飘逸,如同绶带。每年都有大量的鸟类拍摄者记录下它们的繁殖过程,雄性寿带也会哺育后代,这一窝的雌雄区别非常大,雄性的两枚尾羽长度几乎是身体长度的三四倍(录像截屏)
寿带被认为是“长尾三娘”,雄性有栗色型和白色型两种不同的色型。引自马敬能新版《中国鸟类野外手册》(Guide to the Birds of China)(2022,商务印书馆)
乖巧的寿带(雌性)(张圣发 摄)
栗色型寿带雄鸟,被称之为长尾巴三娘,确切一点应该是长尾巴三郎(录像截屏)
新疆鸟类新记录——寿带(Paradise‐flycatcher)(张圣发 摄)
白色型寿带,雄鸟正在育雏,令人暖心悦目(录像截屏)
寿带(Paradise‐flycatcher),2022年9月20日拍摄于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素甫阿勒克检查站(张圣发 摄)
参考文献
Fabre P H, Irestedt M, Fjeldså J, et al. 2012. Dynamic colonization exchanges between continents and islands drive diversification in paradise‐flycatchers (Terpsiphone, Monarchidae)[J].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39(10):1900–1918.
MaMing. 2011. A checklis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irds in Xinjiang. Beijing: Science Press.
马敬能. 2022.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Guide to the Birds of China). 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鸣. 2011. 新疆鸟类分布名录. 北京:科学出版社.
郑光美. 2022.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A Checklist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irds of China). 北京:科学出版社. (待出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0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