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廖爱民谈水文气象学-气象水文学没有成才…

已有 6353 次阅读 2011-9-17 17:54 |个人分类:水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廖爱民谈水文气象学-气象水文学没有成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6442

2011.9.17廖爱民博友在我的博客中附言,道出了对水文气象学的认识,很有特色,也生动.现在贴于下:

张老师是我在科学网加的第一个好友,幸会!对于水文气象,是水文学和气象学都能(难?)啃的硬骨头。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水文学可分为地下水文学、地表水文学和水文气象学。这种分类已得到了气象和水文学者的承认,但容易发现水文学的三个分支中,唯独水文气象学是以气象学作中心语,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气象水文学呢?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可将水文学的三个分支比喻为“水文学”所生的三个孩子,“地下水文学”和“地表水文学”都是姓“水文学”,但对于“气象水文学”就要特殊对待,因为它刚生下来,“水文学”处于理论技术的贫困时期,只能勉强将“地下水文学”和“地表水文学”这两个孩子培养成人,即形成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但对“气象水文学”就有心无力,同时发现“气象水文学”与“气象学”有不少共同点,并认为“气象学”似乎有能力将“气象水文学”抚养成人,所以将之送给“气象学”当养子,并改姓为“气象学”,从此人们更习惯将“气象水文学”称为“水文气象学”。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水文气象学”在“气象学”那里并没有很好地成长起来。“气象学”这个大家庭里又分为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探测气象学、应用气象学等[15],这些小家庭都对“水文气象学”进行了抚养,但是显得能力不足,以致“水文气象学”始终没有成才。这也不能全将责任推卸给“气象学”,毕竟“水文气象学”身体里始终流淌着“水文学”的血液,如今全球气候变化的恶劣环境下,它得了“白血病”,这就需要“水文学”提供“骨髓”,即水文学的理论支持,从而实现水文学与气象学的交叉研究。对此,应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否则,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将永远落后其他国家。

****

我的看法大致是,气象学以大气的运行研究为主,水汽仅是大气中的微量成分,没有以水分为中心,说这是是傲慢/是无奈都行.但是气象学已经对空中水分在云物理学/雷达气象/gps气象、降水物理学、天气学、气候学里分别做了大量的观测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气象学的一个遗憾是没有把水分知识形成系统。所以需要形成空中水知识系统,而这,我认为应当称为空中水文学、大气水文学,而不是含糊的交叉性质的水文气象学。要知道水文气象学喊了多年,也存在水文气象学的协会,但是大家对它没有公认的知识领地。

2004,我们著文提倡用大气水文学这个名称,2010我们著书提倡用空中水文学,意思是一个(但是空中水三个字,现在比较热)。

砖头是建筑材料但是它不是建筑物,在科学领域,要形成一个科学理论分支,不仅要有明确的领地,还需要有基础概念、基本规律、基本资料。现在基本资料多,基本概念含糊,基本领域也没有被提清楚。

我们认为空中水就是基本领地,它与地表水、地下水、生物水并列为地球水科学的核心板块。这样基本概念方面就进了一步。我最近提出的水体概念,我认为也是水科学(包括空中水)的基础概念。

而在理论方面,应当承认水分的平衡是其比较公认的贯穿水文学全局的理论成分。其他的在考虑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87422.html

上一篇:不同的空中水体的转化可行性矩阵
下一篇:百度上的水科学词条
收藏 IP: 110.152.216.*| 热度|

3 姚俊强 檀成龙 樊晓英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