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人,作为候选人参与任何奖项或荣誉的评选,在他认为自己应得却未果的情况下,有意见和不满的情绪,并且在言论上表达出这样的意见和不满,这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都是正常的。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在认为自己应得却未果的情况下,还完全不会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并且不会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意见,第一种是政客,第二种是心理变态。
在一个理性的国度,一个理性的社会,一个理性的群体中,应当对落选者表达意见和不满情绪的行为给予理解和宽容,即便从各种利益各个角度出发,人们做不到理解,但也起码应该保有宽容。
这种宽容,不是针对落选者个人的宽容,而是对人本身的“人性”的承认与宽容,也是对人本身所拥有的权利的一种尊重。
二、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在我所生活的国度见到这种宽容。我所亲眼见到的是:
1、出于各种原因,我们没有把一个荣誉授予一个候选者。这很正常,一个人认为自己应得一个荣誉,并不等于其他投票的评委都认为他应得这个荣誉。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一个问题。
2、然而问题在于,我们在没有把一个荣誉授予一个候选者之后,还要求这个候选者压抑自己的不满和意见。
我们在心目中设立了这样一个标准:
落选者在落选后,如果表示出自己的不满情绪,并且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那么这就说明这个落选者是一个计较个人得失的人,说明这个落选者是一个贪图名利的人,说明这个落选者是一个没有“高尚情操”的人,从而印证我们当初没有把荣誉授予他的行为是正确的。
此后,倘若这个落选者继续下一次参选,那么我们一定不会把荣誉授予他,因为根据他在这次落选后的表现,我们已经认定他有人品问题。
反之,倘若落选者在落选后,并没有表示出自己的不满情绪,没有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是乖乖的保持沉默,那么这就说明这个落选者骨子里不是一个计较得失的人,说明这个落选者不是一个贪图名利的人,说明这个落选者是一个品行过关的人,从而在我们心里形成了“良好”的印象。
此后,倘若这个落选者继续下一次参选,那么我们把荣誉授予他的可能性会更高,因为根据他在此次落选后的表现,我们认为他的人品合格了。
三、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与了解,我在上面提到的这个标准,在过去数十年里,是中国各类荣誉评选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潜在道德标准。
为了证明这个“道德标准”是真实存在的,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1)选“杰青”:
一个学问做得不错的年轻人,参评杰青,却因为评委本着要“照顾大龄青年”的无厘头原则,而把名额给了另外一个学问做得不如他但已经到了45岁的人。
如果,这个年轻人在没选上杰青之后,什么话都没说,什么牢骚都没发,什么不满都没表达,只是默默的继续工作,那么当他下一次继续参评,不出意外的话,杰青的名额就是他的。
可是如果,他在认为自己应得这个杰青,却没得到之后,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满,发了一些牢骚,传到了评委的耳朵里,那么当他下一次继续参评,不出意外的话,杰青的名额还是别人的。下下次还是别人的,下下下次也还是别人的,直到评委实在没有其他人可以选,决定放他一马时,他才有可能被选上杰青。
(2)评“院士”:
评院士和选杰青的情况一模一样,如果一个候选人在没评上院士之后什么话都没说,什么牢骚都没发,什么不满都没表达,只是默默的继续工作,那么当他两年后卷土重来时,他被选上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2011年的科学院院士评选结果已经出炉,你可以对照名单看一下,那些参评两次才评上的,无一例外都属于我说的这种默默无闻的情况。
可是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在落选后公开表达了一些个人不怎么和谐的看法,那么,谁都知道他今后肯定没戏了。
其它评选活动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一抓一把,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这种道德标准是过去很多年里在中国通用的逻辑,但这个标准却是有问题的。
1、我们要求一个杰青或院士(或者随便什么荣誉奖项)的候选人在落选后不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并且认为“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是一个合格杰青或院士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这就等同于,我们是在以做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科学家。
一个合格政客的标准,就是不公开,不表露,有什么事背地里解决,一切行为都是阴谋。而科学家的标准恰相反,就是要公开,要表露,有什么事当面做,有什么话当面讲,因为科学追求的就是真实,容不得半点虚伪与谎言。
做合格的政客和做合格的科学家的行为道德标准是截然相反,背道而驰的,而我们选择了前者,这也便意味着,按照我们这样的标准,最终选出来的院士,未必是真正的科学家,却都有成为合格政客的潜质。
从这个角度讲,社会上有一种批评,说我们选院士其实都是选当官的,对此我并不感到稀奇。
2、我在文章开头就说过,一个人在认为自己应选上的时候落选,他有意见和不满是正常的。这是出于人性的一种本能反应,任何正常人都逃不过这种人性。
世界上只有政客和心理变态不会有这样的反应。心理变态不会有任何的意见,因为他们并不正常。而政客不会表达出不满,则是职业训练的结果,是一种刻意的隐瞒,而不是真实内心状况的表现。
因而,当我们把“有城府”当成“有道德”,把“老谋深算”当作“品德高尚”,与此同时把“有意见”当成“有毛病”,把“有话直说”当作“人品问题”,我只能说,我们的方向跑偏了。
我们把学术当成了政治,因而也必然的,丧失掉了一些我们原本该有的人情味儿。
五、老有人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科学上的大师,在我看来,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太过“政治化”,我们干什么都要讲政治,也把什么东西都做成了政治和阴谋,连纯学术活动都不例外。然而科学家该有的那种坦率与真实,却很难见得到。即便极个别有,却也不为我们所接受,最后也都变成了没有。
对此,我们还能怪谁呢?
2011年院士增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147-517494.html
上一篇:
在中国,写博客的人评不上院士下一篇:
【科●反】关于改革院士评选中“对国家贡献”标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