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科●反】要求落选者压抑不满情绪是违背人性的做法 精选

已有 16313 次阅读 2011-12-12 02:50 |个人分类:科学网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论, 反面教材

一、一个人,作为候选人参与任何奖项或荣誉的评选,在他认为自己应得却未果的情况下,有意见和不满的情绪,并且在言论上表达出这样的意见和不满,这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都是正常的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在认为自己应得却未果的情况下,还完全不会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并且不会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意见,第一种是政客,第二种是心理变态

在一个理性的国度,一个理性的社会,一个理性的群体中,应当对落选者表达意见和不满情绪的行为给予理解和宽容,即便从各种利益各个角度出发,人们做不到理解,但也起码应该保有宽容。
 
这种宽容,不是针对落选者个人的宽容,而是对人本身的“人性”的承认与宽容,也是对人本身所拥有的权利的一种尊重。
 
二、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在我所生活的国度见到这种宽容。我所亲眼见到的是
 
1、出于各种原因,我们没有把一个荣誉授予一个候选者。这很正常,一个人认为自己应得一个荣誉,并不等于其他投票的评委都认为他应得这个荣誉。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一个问题。

2、然而问题在于,我们在没有把一个荣誉授予一个候选者之后,还要求这个候选者压抑自己的不满和意见
 
我们在心目中设立了这样一个标准
 
落选者在落选后,如果表示出自己的不满情绪,并且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那么这就说明这个落选者是一个计较个人得失的人,说明这个落选者是一个贪图名利的人,说明这个落选者是一个没有“高尚情操”的人,从而印证我们当初没有把荣誉授予他的行为是正确的
 
此后,倘若这个落选者继续下一次参选,那么我们一定不会把荣誉授予他,因为根据他在这次落选后的表现,我们已经认定他有人品问题。

反之,倘若落选者在落选后,并没有表示出自己的不满情绪,没有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是乖乖的保持沉默,那么这就说明这个落选者骨子里不是一个计较得失的人,说明这个落选者不是一个贪图名利的人,说明这个落选者是一个品行过关的人,从而在我们心里形成了“良好”的印象。
 
此后,倘若这个落选者继续下一次参选,那么我们把荣誉授予他的可能性会更高,因为根据他在此次落选后的表现,我们认为他的人品合格了。
 
三、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与了解,我在上面提到的这个标准,在过去数十年里,是中国各类荣誉评选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潜在道德标准
 
为了证明这个“道德标准”是真实存在的,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1)选“杰青”:
 
一个学问做得不错的年轻人,参评杰青,却因为评委本着要“照顾大龄青年”的无厘头原则,而把名额给了另外一个学问做得不如他但已经到了45岁的人
 
如果,这个年轻人在没选上杰青之后,什么话都没说,什么牢骚都没发,什么不满都没表达,只是默默的继续工作,那么当他下一次继续参评,不出意外的话,杰青的名额就是他的
 
可是如果,他在认为自己应得这个杰青,却没得到之后,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满,发了一些牢骚,传到了评委的耳朵里,那么当他下一次继续参评,不出意外的话,杰青的名额还是别人的。下下次还是别人的,下下下次也还是别人的,直到评委实在没有其他人可以选,决定放他一马时,他才有可能被选上杰青。
 
关于评杰青照顾大龄青年的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我的这篇文章:《杰青是一种奖励,而不是一种福利
 
(2)评“院士”:
 
评院士和选杰青的情况一模一样,如果一个候选人在没评上院士之后什么话都没说,什么牢骚都没发,什么不满都没表达,只是默默的继续工作,那么当他两年后卷土重来时,他被选上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2011年的科学院院士评选结果已经出炉,你可以对照名单看一下,那些参评两次才评上的,无一例外都属于我说的这种默默无闻的情况。
 
可是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在落选后公开表达了一些个人不怎么和谐的看法,那么,谁都知道他今后肯定没戏了。
 
其它评选活动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一抓一把,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这种道德标准是过去很多年里在中国通用的逻辑,但这个标准却是有问题的。
 
1、我们要求一个杰青或院士(或者随便什么荣誉奖项)的候选人在落选后不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并且认为“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是一个合格杰青或院士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这就等同于,我们是在以做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科学家
 
一个合格政客的标准,就是不公开,不表露,有什么事背地里解决,一切行为都是阴谋。而科学家的标准恰相反,就是要公开,要表露,有什么事当面做,有什么话当面讲,因为科学追求的就是真实,容不得半点虚伪与谎言
 
做合格的政客和做合格的科学家的行为道德标准是截然相反,背道而驰的,而我们选择了前者,这也便意味着,按照我们这样的标准,最终选出来的院士,未必是真正的科学家,却都有成为合格政客的潜质。
 
从这个角度讲,社会上有一种批评,说我们选院士其实都是选当官的,对此我并不感到稀奇
 
2、我在文章开头就说过,一个人在认为自己应选上的时候落选,他有意见和不满是正常的。这是出于人性的一种本能反应,任何正常人都逃不过这种人性
 
世界上只有政客和心理变态不会有这样的反应。心理变态不会有任何的意见,因为他们并不正常。而政客不会表达出不满,则是职业训练的结果,是一种刻意的隐瞒,而不是真实内心状况的表现。
 
因而,当我们把“有城府”当成“有道德”,把“老谋深算”当作“品德高尚”,与此同时把“有意见”当成“有毛病”,把“有话直说”当作“人品问题”,我只能说,我们的方向跑偏了。
 
我们把学术当成了政治,因而也必然的,丧失掉了一些我们原本该有的人情味儿
 
五、老有人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科学上的大师,在我看来,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太过“政治化”,我们干什么都要讲政治,也把什么东西都做成了政治和阴谋,连纯学术活动都不例外。然而科学家该有的那种坦率与真实,却很难见得到。即便极个别有,却也不为我们所接受,最后也都变成了没有。
 
对此,我们还能怪谁呢?


2011年院士增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147-517494.html

上一篇:在中国,写博客的人评不上院士
下一篇:【科●反】关于改革院士评选中“对国家贡献”标准的建议
收藏 IP: 110.232.37.*| 热度|

115 陈安 张彦斌 曹聪 王鸿飞 武夷山 赵明 林中鹿 李学宽 吕喆 蔣勁松 何宏 马磊 刘波 贺乐 郑波尽 李力强 龙良鲲 戴力扬 赵美娣 褚昭明 张巍 陈儒军 刘守胜 李汝资 马红孺 杨洋 李庆祥 赵鹏 吴江文 柳东阳 彭驰 梁建华 冀坚 王涛 王节涛 郑祺 许秦坤 张昭 柳林涛 刘立 逄焕东 王晓明 张文增 曹墨源 胡俊平 张伟 王芳 张文军 鲍得海 牛丕业 于全耀 彭惠 牛登科 王俭 万虎 张旭 曹文龙 汤治国 罗晓敏 赵新铭 张鹏举 钱磊 刘锋 韩劭 刘子竞 张文卓 陈铁林 吴文志 王晓东 陈燕飞 王庭 王晓峰 胡荣桂 曾荣昌 王华民 陈国文 陈志刚 张燕梅 许培扬 许先进 汪晶 黄锦芳 张建武 王春艳 王亚娟 李天成 刘全慧 袁泽俊 梁智鹏 齐伟 郭胜锋 刘博 魏玉保 李宇斌 黄坚亮 hefery chuxiao luxiaobing12 lftkf fdd096030079 qianxun1991gmai qiongjiaoshou zhaoyitunp arpku neilchau fisiksnju lily1966 uneyecat 小木虫 wjjwhu daladala ZEROWAVE silentyf zhucele Donut

发表评论 评论 (7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8: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