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每次回家都总会因为一些经历而出现一个感慨:与其他亲戚和同学相比,我这个读到最高学历的人的可支配收入算是很低的了。今天跟几位同事谈论起这个话题,大家的感慨惊人地一致。
和一些在我们地方中学当教师的同学相比,虽然我的工资帐面上比他们高了约1000元,但是,我在北京租房子就需要花掉不止1000元,吃饭等其他支出也比我们家那边高。在北京,我的每个月工资除掉房租、吃饭、日常用品、聚会、娱乐、孝敬父母、参加别人婚礼给红包、医疗等必要开支之外,几乎所剩无几。而在我们家那边,则生活成本没那么高,房子也便宜很多。因此,中学教师在我们家那边生活很惬意。
这几年国家对教师工资有很大的提高,但往往是针对中小学教师的,而大学教师工资却没提高多少。这样一相比,很多城市大学教师还不如中小学教师待遇好(同城市相比)。我有一个师妹,毕业后去了北京一中学当教师,不用坐班,一个周教完几节课就行,很轻松,收入还比我高。
还有一些在我们家那边企业工作的亲戚或同学,收入大多比我高,就更显得我是个穷人了。
虽然说,人生除了钱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宝贵的东西,钱不能代表一切,但如果钱少到连基本生活所需都满足不了,那么钱就成为大问题了。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一般来说,满足了前一层次的需求,才会更着眼于后一层次的需求。搞科研的人做的工作应该属于实现自我的范畴,是最高层次,但科研人员的待遇却仅仅能够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这就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因此,很多生活在最底层的科研人员,就难以安心搞科研。
我认识的读博士的同学和朋友,大多都愿意去企业或其他地方工作,而不愿意再搞科研。但因为外面有些工作不好找,最后有一些人就还是留在科研圈子里了。据说,信息电子类的研究所的这种现象更加突出。曾经听别人讲起过,中科院某信息电子类研究所的所长曾感慨道,自己研究所培养出来的优秀的人大多留不住,因为所里的待遇与外面IT企业相比还是差很多。
我很喜欢搞科研,也希望以后能够一直搞科研。但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情况,希望能够日子过得好一些,无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安心科研。有一些科研老前辈们总是说我们年轻人如何不安生,不踏踏实实搞科研,但如果他们处于和我们同样的情形下,可能也会产生和我们一样的想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071-478962.html
上一篇:
移动飞信原来有转移手机号码的功能下一篇:
【游记】嵩县白云山——瀑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