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人生的丑小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utefay 犀利的灭绝师太

博文

科学家的良知与眼界 精选

已有 8298 次阅读 2010-9-26 00:21 |个人分类:菲亦所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家, 证据, 良知, 眼界

今天一位老师给我们讲了科学家的良知问题,他的意思是,科学家在给有些机构做咨询或者做项目的时候,不能成为某些机构坑害老百姓的帮凶。但这没办法用政策制度来约束,只能凭着科学家的良心来做事情。他说,如果科学家没有良知,比起社会大众没有良知更可怕,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而这又和科学家的眼界是相关的,如果一个科学家眼界不够,论证的东西看似对现在是有好处的,但可能对未来有很大的危害。因此,科学家在看问题的时候还要有眼界,这样才不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他的这番话引起我的其他一些思考。当今科学研究是很严谨的,严谨到几乎每说一句话都要讲证据的地步,这就跟法庭上的辩护行为有些相似了。科学家的证据是指真实的实验数据或者真实的现实情况。这样的方式是一种非常好的致学态度。然而,现实中真的需要任何事情都需要讲证据吗?在没有证据只有推测的时候人们就对此事否定打击吗?我觉得,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这么所谓的“科学”,有的时候为了找到“证据”,代价是非常巨大的。

举个或许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人们无法预知突发事件是否会发生,什么时候会发生,会发生只是一种可能性,我们找不到所谓的铁铮铮的“证据”,那人们因为找不到“证据”就对此不理不睬,听天由命吗?显然不是,只要有某种安全隐患,人们就会提前采取措施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即使有“证据”也晚了,尤其是突发事件如果涉及到剥夺人的生命的时候,更是无法挽回……

所以,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就需要事事都要拿到“证据”之后才采取措施,只要有危害的可能性,人们就应该去关注和预防危害的产生,而不是说因为从来没有发生过危害,就认定一定不能发生危害,而放任不管这种可能会产生危害的事情,甚至鼓励这样的事情。

我觉得任何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不可能对未来把握得很准确,现在认定是对的东西将来可能会发现是错的。 引用一个例子,是前天科学网几位博主在饭桌上谈到的例子: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因为他发现了对人和动物有剧毒的有机氯杀虫剂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但现在已经证实DDT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当DDT进入食物链,将食肉和食鱼的鸟也毒杀了,从70年代后DDT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所以,科学家们要更有眼界,更有远见地预测未来可能会产生的情况,而不能只依赖于眼前的情形作出判断,因为现实虽然是真相,但有可能是暂时被蒙蔽的真相。如果一定要等到找到“证据”才作为,可能人类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071-366952.html

上一篇:中秋思绪
下一篇:学术打假与科学家的良心
收藏 IP: .*| 热度|

32 武夷山 张志东 王勇 王桂颖 鲍得海 葛肖虹 赵明 王涛 王德华 罗帆 王号 王修慧 刘立 吉宗祥 任国鹏 刘颖彪 杨正瓴 吕喆 金小伟 苗元华 蔣勁松 李学宽 陈辉 李泳 许培扬 徐耀 丛远新 姜洪洲 刘广明 罗军 侯振宇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