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人生的丑小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utefay 犀利的灭绝师太

博文

听潘忠礼教授的食品方面的讲座有感 精选

已有 6124 次阅读 2009-3-27 23:17 |个人分类:科研*创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科学, 食品, 工程, 产业化

今天上午听了荣获"2008年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潘忠礼教授的讲座,在这里谈一下听完讲座的一些感想。潘忠礼因为在食品加工、贮藏和安全方面的杰出成就,成为华裔科学家摘得美国农业部赫尔伯特·拉波尔特杰出中青年农业研究科学家奖和美国杰出中青年科学家总统奖农业类的第一人。美国农业部的推荐资料说,潘忠礼博士的研究被认为是增加了食物健康与安全,“对改进美国人饮食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次的讲座是关于食品加工以及食品安全方面的。

对他的讲座内容,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最近中国的食品安全主要是看是否添加了什么不可食用的东西,例如三聚氰胺之类的,而在美国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很严格,企业是不可能冒很大的风险做这种添加一些不可食用的东西的。美国的食品安全主要集中在微生物污染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因为工艺原因产生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还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方面。美国的一种食品加工过程中光微生物指标就要要检测300-600次,比我们国家严格多了。

二、潘教授做的主要工作是把红外技术应用在食品加工方面,既可以降低能耗,又可以杀菌,还可以保持比较好的性状和口味。他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他们实验室做的项目。我觉得他做的东西原理和技术都不难,概括一下就是:把食品用红外仪器热热,可以快速干燥,杀菌、灭酶,只是不同的食品用红外加工的时间、温度等参数不一样而已。听起来这样比较简单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的原理和技术,为什么能够取得影响力很大的成果呢?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三点原因:

1、自主研发设备。这个实验室的很多红外设备都是根据研究的需要自行设计,找人加工的。也就是说在设备上具有创新性,市场上卖的很多设备不一定就很符合科研的要求,所以相比其他同样把红外技术作为平台的实验室来说,这个实验室可以更好地利用红外技术来做研究。

2、产业化的理念。我想,如果他们也像我们中国一样必须有发什么样的论文的硬性指标的话,可能不会出这么多成果。他们搞研究的思路,属于工程研究的思路,他们的目标就是产业化。

3、国家的重视程度。食品加工和安全这方面的课题在美国向来很重视,并且成果也更容易对经济和民生产生影响力。

我把潘教授的工作跟我们课题组的工作做了个对比,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实验室也是有自己的技术平台,很多设备也都是自主研发的,导师也总是给我们传授工程研究的理念。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实验室的产业化做得还算不错。我觉得如果我们实验室的技术平台能够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可能我们实验室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此外,因为我们有硬性的发论文的要求,所以做的很多课题的思路属于一种半科学半工程的思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工程方面伸展拳脚。

这几天我在写我的课题的商业可行性研究报告,写的时候感受到做实实在在的能够产业化的工程研究跟我现在做的研究还是有很多差别的。产业化的工程需要每个环节都能够打通,并且是低成本又成熟的技术。我的课题的产业化如果完全按照我博士论文的研究来做,并不好,因为我的论文中很多的环节都是新的工艺,而不是成熟的工艺,完全按照这个路子来产业化,未必能够行得通。后来我请教导师,导师说,产业化的流程跟做科研创新的流程不一样,科研创新是各个环节的创新点越多越好,而产业化流程是关键技术环节有我们的创新和突破,其他环节可以采用现有的成熟的工艺,这样才能够走得通。此外,产业化要考虑到多大的规模,能耗、用水量等很多问题,可行性报告要估算出这些,才能够计算出成本,这些都是我以前做论文研究没有的。最近都没写博客,就是在忙着写这个可行性报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071-222936.html

上一篇:生活小体验二则
下一篇:实验方法的精确性问题
收藏 IP: .*| 热度|

15 蒋新正 张志东 薛长国 廖永岩 孟津 向峥嵘 马昌凤 刘进平 陈绥阳 曹广福 邵宇飞 杨秀海 周春雷 刘立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