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人生的丑小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utefay 犀利的灭绝师太

博文

有感于最近的学术造假事件

已有 8971 次阅读 2009-3-5 23:23 |个人分类:科研*创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 院士, 学术, 造假

3月2日媒体又报道了一则院士造假的消息,外人可能会觉得学术界越来越腐败了,我觉得不是因为越来越腐败,而是因为最近被揭发得比较多。今天我们导师在会上还给我们讲了这些学术造假事件,让我们感慨颇多。我有三点感慨较深:

一、学术造假问题是中国社会不尊重知识产权的风气的一种体现,大环境影响了小环境。

中国的知识产权的意识太薄弱了,例如盗版软件、盗版书籍等等,太多的造假事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资料很方便地就能够从搜索引擎搜索到。这让中国的这种不良的风气更加盛行。现在市面上卖的很多书,都是找一些兼职写手来写,那些兼职写手很少有自己好好写的,都是从网上东找一点,西凑一点儿,给拼凑起来一本新书。所以如果从整个社会来看,这学术造假和其他方面的造假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真不算什么。但是因为学术是要求绝对的严谨性,所以在学术界是不允许有任何造假行为的。但处于这样一种大环境中,小环境很容易受到其影响的,很难出淤泥而不染。倘若中国的社会风气很好,那么我想学术造假事件也会少很多。

二、学术造假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老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或者缺少指点。

如果严格地来看学术造假的话,那么引用别人的论文的数据或者观点,而没有标注参考文献或者参考文献标注不当的话,都算学术造假。而如果严格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评判学术造假的话,估计中国学术界遍地都是学术造假,尤其是硕博士论文,很可能在某个人的硕博士论文的文献综述里,就会漏掉一两个参考文献,只要不小心漏掉一个,就成了学术造假了。现在很多的学术造假是研究生干的,因为导师本人很少亲自写论文,都是学生写,导师指点一下署个名,但因为导师是学生的负责人,结果导师也要跟着承担学术造假的罪名。

引用别人文章的观点或者图标而没有标注参考文献,有一类情况是作者故意的,故意把别人的成果或者观点归为己有。另一类情况是作者无心的,有的作者没有意识要标注参考文献,或者有的作者有意识标,结果某个小的地方因为粗心,漏标了。

一般研究生进实验室之后,导师都会给学生强调参考文献的引用问题,大学或者研究生课程中的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中老师一般也会讲。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学生因为导师没有强调或者没有修过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从而没有这个意识。

在大学的时候,有些开卷考试的课程是需要最后期末的时候交一篇有字数要求的论文,这样的论文很少有学生是完全自己写的,一般都会从网上找到一些资料,填充进论文里,再加上一部分自己写的,最后交上去。因为毕竟有字数要求,一个本科生,用很短的事件来写一篇论文,很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就只好去参考一下别人写的东西了。这种论文又不是要正式发表的论文,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低,也不要求参考文献什么的,能写出来就行。我觉得大学老师对大学生的这种松散的要求容易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倘若大学老师能够对大学生写的东西要求严格一些,风气会好很多。我觉得大学老师在让学生们写东西的时候,不要在字数上做太多的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用自己的语言写多少就写多少,并且应该好好强调参考文献的问题,并且导师最好能够在学生写好论文之后好好看看,仔细审查一遍。

三、揭露学术造假事件跟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很有关系

现在很多的学术造假事件,从揭发者来看,要么是一些靠揭露学术造假事件谋生或者想靠这个出名的人,要么是和造假者有利益之争关系的人,要么是对造假者有嫉妒之心的人,要么是被剽窃的对象。总之是一些能够从揭露学术造假事件中获得利益或者心理平衡的人。从被揭发的造假者来看,要么是得罪了别人的人,要么是跟别人有利益之争的人,要么是有名的人。这让我感慨道:做人要尽量低调厚道。高处不胜寒,往往越是到高处,越是有更多的人希望自己掉下来或者希望看自己的笑话,而寻常百姓的一点儿家丑,就很少有人会对其大做文章。

这件事情对我本人的实际启发是:我最近写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的时候要谨慎一些,虽然我没有想造假之心,但是万一我不小心某个地方漏引了参考文献,或者参考文献引用错了,那就不好了。另外,在网上发言不能得罪一些喜欢揭发别人的人,如果得罪了,而刚好自己又失误漏掉一个参考文献,那就完蛋了,我可不想给导师丢脸啊。



学术不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071-218615.html

上一篇:关于“三八节”的一件趣事
下一篇:谈谈创新
收藏 IP: .*| 热度|

13 刘玉平 向峥嵘 刘进平 曹广福 王德华 曹聪 杨秀海 刘立 陈立波 牛丕业 王启云 郭磊 iwesun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