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沉积构造介绍(十二)
——泥质撕裂屑(块)
泥质撕裂屑(块)是砂质碎屑流沉积最重要的识别标志(李相博等,2011)。泥质撕裂屑(块)是盆地内准同生泥质沉积物的碎块,具有塑性或者柔性形态的泥块,大小不一,一般为砾级,所以也称为泥砾,其源于砂质碎屑流沉积邻近地区水体底部的泥岩沉积。泥质撕裂屑(块)常见不规则和长条状两类。前者反映了砂质碎屑流在搬运过程中表现为连续的塑性固体,但由于泥质撕裂屑(块)与作为介质的砂质在抗剪强度上的显著差别,常形成泥质撕裂屑(块)沿长轴褶皱、弯曲或者端部拉长呈尖角状或细刺状;后者反映了其介质作层流运动,泥质撕裂屑(块)平行于层面排列,两端呈撕裂茬或尖灭状(梁晓伟,冯胜斌、淡卫东、尤源、辛红刚等,202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下部及长7半深湖—深湖环境中,广泛发育砂质碎屑流沉积,主要碎屑物为三角洲前缘二次搬运的陆源细粒级砂岩,内部普遍发育不规则状的泥质撕裂屑(块),主要为沉积于原地的黑色页岩及暗色泥岩。泥质撕裂屑(块)端部常被拉长呈尖角状或毛刺状,撕裂屑(块)大小不一,多为1~5cm,偶尔可达10cm以上(梁晓伟,冯胜斌、淡卫东、尤源、辛红刚等,2021)。
野外剖面观察时,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铜川窑曲、旬邑三水河等长7剖面中,可见泥质撕裂屑(块)沉积构造。
在钻井岩心观察时,泥质撕裂屑(块)沉积构造,一般在砂岩底部,砂泥接触面出现较多,是半深湖—深湖重力流特别是其中的砂质碎屑流沉积中常见的沉积构造。
参考资料:教科书、互联网
2023.09.01
B266,延长组长6下部,漂浮的泥质撕裂屑
N33,延长组长7,撕裂状泥砾
S145,延长组长6下部,顺层分布撕裂状泥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1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