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子女青春期影响精英科学家跳槽

已有 3626 次阅读 2017-7-19 08:5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Pierre Azoulay等人在《Research Policy》上发表论文,分析了精英生命科学家流动的影响因素。他们发现,同辈相比、工作距离、机构排名等因素影响科学家跳槽。有意思的是,他们也发现,若子女处于青春期,科学家则很少跳槽。

编译作者:闵超 / 南京大学     原文作者:PierreAzoulay, et al.

原文出处:ResearchPolicy       图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子女年龄与科学家跳槽人数)

现代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的流动使得他们能够发现更利于发挥自身特长的环境,从而增强社会整体的经济生产力。在科学领域中,团队合作尤其重要,科学家的流动也可能很好地促进科学知识生产。所以,『颜宁不欠谁一个解释』(出自《中国青年报》)。

我们对科学家流动的影响因素知之甚少。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Pierre Azoulay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生命科学领域的精英科学家的跳槽决定受到职业与家庭两大因素的影响。

猜想

研究假设1:当产量较高时,科学家更可能跳槽。

研究假设2:当其他机构的同辈的职业发展环境更好时,科学家更可能跳槽。

研究假设3:当子女处于青春期时,科学家远距离跳槽的可能性更小。

什么是精英科学家

研究选取生命科学领域的精英科学家作为样本数据,共10,051人,约占美国生命科学家总数的5%精英科学家需要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      拥有大量基金资助

·      论文被引次数高

·      专利数量多

·      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获得过NIH MERIT奖项

·      是霍华德·休斯医学项目负责人

·      获得过各类早期职业奖项

数据集包括了科学家的职业历史,学位,性别,出版物,专利,NIH资助项目等信息。

研究还手动采集到部分科学家的子女信息,包括子女的数量、性别以及出生年份。在样本中的10,051位科学家中,共有3,118位有子女信息。

有研究认为,与本领域同行的地理距离的远近是影响精英科学家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作者将科学家的同行分为合作者与非合作者两类,并分别计算这两类人与科学家所在科研机构的地理距离。地理距离又被分为大于50英里与小于50英里两组。每位合作者每年的论文数量来源于PubMed数据库。

工作环境影响精英科学家跳槽

·      同辈相比

研究结果佐证了假设,在论文发表方面更高产的科学家更有可能换工作。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如果一位科学家获得了NIH项目的资助,那么他/她近期内换工作的可能性很小。其中的原因可能与转移项目的高昂成本有关。此外,结果还表明科学家在所属机构的同辈工作环境较好时跳槽的可能性较低,而在其他机构的同辈工作环境较好时更有可能跳槽。

·      工作距离

女性科学家更眷恋现有工作,即便跳槽,她们也更可能在当地范围之内寻找目标。如果科学家更换的工作距离原先的工作单位越远,他们个人的业绩在跳槽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大。

·      机构排名

通过对研究机构获得的NIH基金资助金额进行排序,进一步区分出科学家工作流动的方向:向上流动,向下流动,以及平级流动。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科学家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更大,而向下或者平级流动的可能性较小。

子女青春期也影响精英科学家跳槽

Pierre Azoulay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科学家为了避免破坏青春期子女的社交圈,宁愿等到子女高中毕业之后再跳槽,或者在最大的子女上高中之前就跳槽。

图中显示,在子女进入高中之前,远距离跳槽的数量陡然增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有一个刚刚完成初中学业(12-13岁)的子女会使换工作的可能性增加0.9个百分点;在最小的孩子完成高中学业后,科学家换工作的可能性也会增加0.96个百分点。对于同城的跳槽来说,子女的影响则较小。因为,同城的工作变动并不影响子女的社交与就学。科学家们认为,影响子女社交与就学的代价十分高昂。

                     

Azoulay,P., Ganguli, I., & Zivin, J. G. (2017). Themobility of elite life scientists: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determinants.Research Policy, 46(3),573-59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67087.html

上一篇:『林墨』被国际科学计量与信息计量学会会刊专题报道
下一篇:科技论文奖励的真相
收藏 IP: 183.157.162.*| 热度|

4 武夷山 毕重增 俞立平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