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科技论文奖励的真相

已有 6032 次阅读 2017-7-21 13:1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四川农业大学1350万元奖励一篇《Cell》论文引发热议。公众看到的『1350万元』的巨额奖金并不是高校科技论文奖励的常态。最新的一项研究详细分析了中国100所高校的科技论文奖励政策,让我们了解科研奖励的真相。

陈必坤 / 南京理工大学;                         舒非  / McGillUniversity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样本期刊论文第一作者获得的平均奖励金额(美元)

公众若从四川农业大学1350万元重奖一篇《Cell》论文的事件中产生献身(或让下一代献身)中国科研事业的冲动,倒是可以推动中国科研事业发展。但公众所了解到的『1350万元』的巨额奖金远非中国高校科技论文奖励的真相。

科学网或其它论坛经常出现科技论文奖励政策的相关讨论,但是廖廖个案不足以揭示科技论文奖励的真相。最近,ASLIB JOURNAL OF INFORMATIONMANAGEMENT所刊登的一篇文章首次揭示了中国高校现行科技论文奖励政策的真相。

作者采用分层抽样与便利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样本,最终获取了自1990年以来100所高校的168份科技论文奖励政策。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100所高校选自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每份奖励政策主要通过搜索引擎(百度)和高校官网手工获取,且须附上学校文件号及发布日期才算有效。部分高校会根据学校发展情况修订论文奖励政策,所以数据集也包含了同一高校不同版本的奖励政策。

不同高校的论文奖励政策差异明显,为了便于比较分析,作者根据2015年的期刊引证报告选择不同分区的9种期刊作为样本,然后依据各高校奖励政策分别计算9种期刊所对应的奖励金额,通过相应奖励金额进行比较。

如何奖励?

中国高校科技论文奖励标准主要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三大索引(SCISSCIA&HCI)以及期刊引证报告(JCR)。具体奖励办法可以归为四类:

·      一刀切,

·      基于期刊影响因子,

·      基于中科院JCR期刊分区,

·      基于引文。

2005年以前,高校多采用一刀切或者基于期刊影响因子的办法;2005年之后,高校多采用基于中科院JCR期刊分区的办法。值得关注的是,基于引文的奖励办法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

奖励谁?

并非论文的所有作者都可获得奖励。样本中的绝大多数高校只会奖励第一作者,部分高校甚至规定必须同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才可获取奖励。对于ScienceNature等顶尖期刊而言,样本中有25所高校对非第一或非通讯作者同样会给予奖励。不过,也有12所高校对作者排序不做要求,另有13所高校会根据作者的排序按比例进行差额奖励。

奖励多少钱?

为了保证研究的一致性,该部分选择40个高校颁布于2008-2016年的75份论文奖励政策作为样本,通过比较不同政策下同一期刊论文的奖励金额去探索其异同,见表3。不同分区和影响因子的期刊奖励金额差异明显,刊载于ScienceNature上的论文奖励额度最高。其次,除了低影响因子期刊的论文外,其他期刊论文的平均论文奖励金额在2008-2016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

不同高校的奖励有何差异?

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奖励办法差异明显。样本中15所基于引文论文奖励办法的高校中有14所来自985211高校,而样本中60%的一刀切论文奖励办法来自于普通高校。

不同地区高校之间的奖励办法差异同样明显。发达地区近90%的高校采用基于期刊影响因子和中科院JCR期刊分区的办法,欠发达地区有60%的高校多采用一刀切的办法。

普通高校的奖励金额高于985211高校,且部分期刊论文的奖励金额甚是985211高校的2-3倍,211高校的奖励金额居于985高校和普通高校之间。不过,不同地区高校之间的平均奖励金额不存在明显差异。


Quan, W., Chen, B., Shu, F. (2017). Publish orImpoveris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onetary Reward System of Science in China(1999-2016). Aslib Journal of InformationManagement, 69(4).https://arxiv.org/abs/1707.01162.

图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67458.html

上一篇:子女青春期影响精英科学家跳槽
下一篇:为什么期刊影响因子不适合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学术成就?
收藏 IP: 113.79.170.*| 热度|

2 史晓雷 信忠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