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吗? 精选

已有 11951 次阅读 2008-11-30 03:37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吗?

2008.11.28

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吗?(Do we need more scientists?)

这是美国Alfred P. Sloan基金会的副主任Michael S. Teitelbaum于2003在The Public Interest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题目。

2008年8月1日,Teitelbaum在Science上发表讨论美国科学政策(主要是Biomedical Research)的文章Structural Disequilibria in Biomedical Research(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结构不平衡)。

这两篇文章都涉及以下几个基本的现实问题,对美国现行的研究体制进行改变的要求。这些问题包括:

1. 美国联邦科研经费的持续增加并不能解决研究领域中的结构性问题。

2. 具体来讲,研究人员申请经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重;研究生和博士后训练的时间越来越长,找到长期正式的研究职位的工作前景越来越不如从前。

3. 由于以上原因,35岁以下的年轻学者越来越难以获得独立的职位和开展独立的研究工作。

Teitelbaum认为,这些结构性的问题不仅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的士气,也给整个研究体制的有效性和未来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Teitelbaum是研究人口统计学和劳动力市场的专家,又身为美国Sloan研究基金会的重要官员,我个人觉得他提出的这些问题不仅非常值得美国人思考和寻找对策,也非常值得中国的科技基金和管理部门,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的思考。

Teitelbaum在Science上的Structural Disequilibria in Biomedical Research文章链接: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21/5889/644

Teitelbaum文章Do we need more scientists?文章链接:http://www.nationalaffairs.com/doclib/20080710_20031533doweneedmorescientistsmichaelsteitelbaum.pdf

虽然在过去十年中国政府投入的科学经费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目前中国的研究投入无论是按比例还是绝对数目来讲还是很小,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尽管如此,Teitelbaum提到的那些实际的结构性问题似乎早已经来到了我们中间。在国内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的生存状况和前景在本世纪初有了短暂几年的改善之后,其实又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下滑趋势。我相信如果政府一旦放缓对研究经费的投入的增加幅度,问题会更加严重。

举例来说,可以说明这种结构性问题的一个简单指标,是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的年龄分布逐步向高年龄阶段集中,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的现象。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41-45岁年龄段占当年获得者的22.5%,1999年为32.6%,2004年为44.2%,而2007年居然高达72.5%。在2007年里面36-40岁年龄段占22.9%,31-35岁年龄段占4.1%,30岁以下只占0.6%(也就是说在所有的160人左右中只有一个)。

这个数据可怕的地方在于,如果一个人30岁开始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原则上他有72.5%以上的机会是要花10年以上的时间才有可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一个年轻研究人员要建立起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团队并获得一定的学术声誉,一般需要5到7年的时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目的,是要帮助和支持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建立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团队,而不是让他们在没有别的渠道得到较为有利的支持的条件下建立起自己的团队和声誉之后多年再来资助他们。这样的状况是与科学研究的规律严重背道而驰。

我并不希望别人误解认为我说40岁以上的人就不应该得到持续的支持。40岁以上的人,如果能够表现出优秀的研究能力,原则上应该得到更进一步的支持。但是,如果30出头的人得不到更多的实质性的支持,估计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熬到40岁还能在科学上有足够的建树,更无法保证一个能够良性循环的学术生态。

在中国科学界的年轻人中,我已经算得上是一个老兵了。在过去将近十年里我(幸运地)经历了建立自己独立的研究团队和独立的学术声誉的艰难奋斗过程,深深知道其中的不易。我幸运地在自己36岁的时候得到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否则在当时严峻的研究经费状况下,我的研究就已经中断。

我一直也常常接触比我年轻七八岁或十岁左右刚开始在国内建立自己的研究团队的年轻人,更接触不少在海外希望回国从事研究的年轻人。我自己当初已经算是很幸运了,但我的总体感觉是现在除了少数的幸运儿之外,今天的年轻科学家需要面对的问题比我当初开始的时候更为复杂和严峻。总体上来讲,他们希望要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研究团队和获得自己独立的学术声誉比从十年前开始更困难。

中国当然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尤其是真正有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年轻科学家。不过,如何能够做到让更多有潜力的年轻科学家加入进来,让在他们学术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得到应该有支持,看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美国科学界面临的问题一样,恐怕除非出现某些关键的结构性的改变,光是靠每年增加的那些经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无论基础研究还是搞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讲,中国政府以较大幅度增加研究经费投入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来讲都是绝对必要的。不过,如果不能够健康地发展,仅靠增加经费原则上只能推迟更严重的问题出现,而不会解决和避免那些已经日趋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从而给中国科学界带来更多的希望。

但愿我在这是只是杞人忧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48996.html

上一篇:暧昧的精英主义与知识分子的担当
下一篇:屈得慌
收藏 IP: 71.94.223.*| 热度|

14 周可真 武夷山 徐磊 王伟 王德华 王春艳 蒋敏强 曹聪 刘立 苏盛 袁贤讯 徐朝和 littlejoy gzy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