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精选

已有 15713 次阅读 2009-7-2 09:53 |个人分类:大众评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2009.07.01

请看今日之北大清华,竟一半是“复读生”之天下。

前一段时间听深谙大学招生情况的师兄说,近年来北大清华招的大学新生中,竟然有一半是“复读生”,而其它全国一流大学的新生中,这个比例要低得多。后来向北大清华的兄弟们求证,说新生中“复读生”可能没有这么多,但的确是很不少。

据说原因很简单,一些志向较高,第一次高考成绩又不错但上北大清华高考成绩又差一点点的学生,心有不甘,决定再考一次的大有人在。

对此我还能举出跟进一步的具体例子。我的一位同学的小孩,前几年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大学上了大半年以后,决定退学重考。第二年他考上了复旦没有去读,第三年终于如愿考上了北大,最后读的什么系当然就不那么重要了。

今天看到新浪2009年高考状元专题上的一些信息,也觉得很有意思。

新浪《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状元》专题链接:http://edu.sina.com.cn/gaokao/09gaokaozhuangyuan/index.html

专题中一条主要新闻的标题是《河南高考文理第一名都是复读生 高三生压力大》,新闻中说:

“尤其最近两年来,复读生考取省内头名的比例持续走高。去年,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的复读生尤卓越是全省文科的第一名,被北京大学录取;今年,理科第一名的庞博和文科第一名的张军,也都是复读生,两人均报考了清华大学。”

“庞博的例子就是佐证。去年高考,他考了621分,比理科‘一本’线高出58分,但报考中国科技大学未被录取。”

《河南高考文理第一名都是复读生 高三生压力大》新闻链接:http://edu.sina.com.cn/gaokao/2009-07-01/0832207945.shtml

我自己当年也应该算是“复读生”,不过却不是现在这种意义上的“复读生”。因为在现在这些复读考上大学的年龄,我大学已经临近毕业了。我的情况是这样的:1982年考中国科大少年班没有考上,虽然按考试分数在当年应该可以上清华或者北大,但因为不是应届毕业生,所以必须回校去“复读”,第二年(1983)年以应届毕业生身份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当时我自己报的志愿是科大第一,北大和清华紧随其后,人家都说我疯了,后来我自己也觉得那样报的确不对。虽然当年清华北大录取线要比科大低四五十分,但人家怎么可能要你这个第二和第三志愿呢?

不管怎样,现在的清华北大,竟然一半是“复读生”的天下,这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很有趣和很值得思索的一件事情。

1980年代,中国科大常常一年招生不到1000人(我们那一届只有660多人),其中总会招到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各省理科状元。这些人里面应该是一个“复读生”都没有。据说进入2000年以后,科大几乎一个高考状元都没有招到,因为历史上最牛的“复读生”们事实上大都跑到北大和清华去了。很多科大校友说科大招不到状元是坏事,我向来不以为然,道理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我不知道“复读生”和“应届生”在以后的学业上究竟会有什么不同。据我的一位朋友说,在国内的主要一流大学中“复读生”出现问题的百分比比“应届生”要大一些。我现在还不敢肯定这是他个人的局部观察的结果,还是经过比较全面和严格的研究的结论。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个问题也许值得教育专家们当作重要课题研究一下。

中国和美国的大学,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在美国,一所大学即使是排名相当落后,或者完全远离大城市,教授中原则上也不乏一流大学毕业的博士或在著名科学家的实验室受过训练博士后,研究和教学的水平纵使与一流大学有差别,对待研究和知识的理念与态度并不会和一流的大学有那么大的脱节。这在中国的大学里面基本上是不可以想象的事情。所以,在中国,为前途计,学生拼命也要上考上少数的几所国内最好大学的动力远比在国外为大,这也是现有条件下的非常“理性”的选择。

政府集中力量要将清华北大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大学,在意图上应该算是一件好事。但其中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竟然是使得这两个学校太半成为“复读生”之天下。

如果世界上多数的一流大学,都是“复读生”占半边天下,那也可以算是上是善始善终了。

真是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241480.html

上一篇:纪念Victoria Buch教授
下一篇:乐山
收藏 IP: .*| 热度|

10 武夷山 赵星 刘玉平 王号 王全德 梁建华 杨顺楷 刘凡丰 吕喆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1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