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色 戒》和《诱僧》-论以革命的名义进行色诱应该缓行

已有 15974 次阅读 2007-12-1 11:42 |个人分类:大众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色 戒》和《诱僧》-论以革命的名义进行色诱应该缓行

2007.12.01

上次有人希望我谈谈电影《色 戒》,因为没有看过电影,所以谈不了些什么。今天看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中对《色 戒》是否美化汉奸的讨论,又想起前几天找出来的一种陈冲和李安的老照片,所以也忍不住说几句。

一张老照片

上个礼拜在父母家看我过去寄给他们的照片,其中有一张1994年在纽约的法国文化中心拍的照片,上面有陈冲和李安两人,自己也觉得很有意思,就把他们用数码相机拍下来贴在这里。照片原来的效果还不错,简单的翻拍,效果就只能这样了。

 

记者和影迷包围中的陈冲(中)和李安(右)(1994年)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是在陈冲在纽约获得亚裔美国人国际电影节(Asian Americ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的亚洲传媒奖(Asian Media Award)的颁奖仪式之前的酒会上拍的。那个时候陈冲才33岁,正是既漂亮又成熟的时候。

当时李安刚拍了《推手》和《喜宴》,正拍《饮食男女》,在华人中小有名气,但还没有拍出令我佩服的《冰风暴》(The Ice Storm)。所以我当时拍的照片中就把他也捎带上了。可以看得出来照片上当时的小导演李安和现在的大导演李安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陈冲

陈冲出生在上海,但她的祖父出生在四川(现重庆)永川的松既镇,所以如果google一下,就可以知道陈冲的籍贯是四川永川。松既镇是长江边上的码头,以前是附近的贸易和人才流动的集散地,所以曾经还比较繁荣。松既镇离我外公家所在的何埂镇不到10公里,陈冲祖父家和我外公的李家间还有比较近的姻亲关系,因此我妈才有一个姓陈的表姐在成都。以前我上大学不太好买火车票,就常请她先生解决。

虽然我不能算是陈冲的粉丝,也没有打算去攀亲戚或套近乎,但因为小时候我妈就告诉过我和陈冲这层转折关系,所以我还是一向比较关注陈冲演的电影,但我对她的表演往往不公开评论。因此,我当然会有足够的兴趣抽空去参加陈冲的颁奖典礼。此外,除了趁机见识一下在纽约的亚裔电影界人士,最重要的目的还包括去照几张照片寄回家,以满足一下我妈的虚荣心。

当时和我一起去的是科大89级的谭强老弟,他是1989年的全国理科状元,他当时刚到哥大学有机化学,他现在Merck公司工作。

世界上有很多关系和事件都有非常偶然的一面。如果没有和陈冲的这种偶然和遥远的联系,便没有这张照片,那么我也不会想起来写这个博文。陈冲和李安都和《色 戒》有关,而且二人也都和《诱僧》有关(通过这张照片)。

《诱僧》

这里值得一提的事情,是颁奖仪式之后还给大家放映了1993年陈冲主演的新电影《诱僧》(You Seng或Temptation of Monk)。这是我们事先不知道的,否则我会多鼓动几个在哥大的光棍一起去,看陈冲在《诱僧》中的用八卦的语言来讲的“大胆全裸出镜”。

电影《诱僧》的介绍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108630/

我当时不在国内,只能推想《诱僧》当年没有在国内公演。否则,当年陈冲在其中的大胆演出也一定会引发类似目前对《色 戒》的强烈反映。我因为只看到《色 戒》的片断,所以无法判断其中汤唯的演出尺度是否能超出陈冲的《诱僧》。其实1995年陈冲在《Wild Side》中的演出更让我吃惊,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她作为演员的整体良好评价。客观地说,论表演,现在的华人女星还真没有在她之上的。

国内观众当年陈冲的形象认同基本上出自《青春》、《小花》和《海外赤子》,或者《苏醒》等,所以她后来在国内还因为她出演电影《大班》中的于他的形象相差比较大的角色和在某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说的一句话引出一些风波。在华人圈中围绕陈冲的这些争议,也是为什么我一般不评论陈冲的电影的原因。

《诱僧》和《色 戒》都是讲色诱的故事,结果都是以身色诱的女人被杀。有点意思的色诱故事往往都是色诱而不成功的。不过现实中色诱成功的应该还是绝大多数,如果不信就去看上级部门发的廉政宣传资料和贪官的悔过书。

《色 戒》小说

《色 戒》的小说我N年以前就看过,具体的机缘已经记不清了。因为其情节有些怪异,而且也不长,所以读得还算比较仔细。不过我看小说在文字细节上一向是浮皮潦草,否则我也看不了那么多。张爱玲如果知道所有人都会像我这样读她的写作风格细腻的小说,她一定会事先拒绝写作。

《色 戒》给我的印象当时比张爱玲的其它小说深,原因可能是它的故事相对比较简单,但内容对没有多少知识的我来说很是怪异。

我个人觉得读小说之前不太了解背景,就阅读和思考本身来说,恐怕是一件好事。我初中的时候,我父亲有一天对我说,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还有点意思。于是我就读了《围城》,其实没有读太懂,但觉得算是很有意思的小说。那个时候是80-82年左右,也没有该书的评论,也没有后来拍的电视连续剧。后来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围城》小说随着电视连续剧一下子流行起来,周围很多人津津乐道,我觉得很诧异,因为他们谈论的并不是《围城》,而是对《围城》的演绎和发挥。

回过头来说《色 戒》。我当时读《色 戒》感受到了女主角的内心和情感怪异,但并没有觉得那是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我想文学的典型性不过如此,关键是小说的确能够让自己沉浸于其中去思考和体会这个可能性。小说家的思维从来都是怪异的,所以我并不在意张爱玲为什么会写这篇小说,觉得有意思的只是她的视角非常独特。我当时不知道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也不知道郑苹如和丁默村的故事。后来知道了一点,觉得说难怪她有那样的素材。

所以,《色 戒》对我来说,文字很好,但这不是我太感兴趣的和太有耐心去琢磨的,故事的角度很独特,这是我印象最深的。

小说和小说家是不能随便划等号的。比如说“我是流氓我怕谁”是王朔的某篇小说中的主人公说的话,最后大家不由分说地认为这是描述王朔的标志性语言,后来王朔自己好像也不推辞,于是王朔在很多人眼中也就真的变成了谁也不怕的流氓作家。从王朔小说中,我从来看不出王朔是流氓或有多少流氓味,他描写的那些生活,真真假假,事实、传说和想象混杂,从来就没有必要把它们完全当真,也不可能完全当真。我读王朔的小说,还算比较早。比如从《动物凶猛》中,我看到的是对缺乏意义的青春成长的反省,而丝毫没有后来姜文改变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张扬和缺乏反省。如果要说谁流氓,我自己认为王朔绝不比姜文更流氓。

还是回过头来说《色 戒》。总之,我对很多人认为《色 戒》是张爱玲为自己辩护或替汉奸翻案的说法,很不以为然。

张爱玲在1950年就完成了《色 戒》书稿,但经过近30年不断修改,到1978年才发表出来。所以,张爱玲自己不会不知道别人很可能做这样或那样的解读或误读。张爱玲作为作家了不起的地方,是她能够颠覆一般人的常识思维,揭示隐秘人性和荒谬人生的能力。有些天真的人在极端的环境下,常常会因为种种荒谬的因素弄出这样的故事来,这是需要了解,而不是需要辩护的事情。仔细读读张爱玲这篇短短的小说,再做自己的评判就好了。

《色 戒》电影及其它

小说是张爱玲的,说李安拍的《色 戒》电影要替汉奸翻案,恐怕就更离谱了。

从我目前看到的《色 戒》电影片断和他人的评论和描述来看,李安在张爱玲小说的基础上应该是加入了更多的具体的激情戏,其它应该还是很忠实于原著。李安这么做,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电影和小说本身有不同的语言和叙事方式。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情节,恐怕李安就得加入一个叙事者的画外音来说明主人公的复杂的情感和内心的变化。电影加上了画外音说明主题,绝少是有点自尊心的编剧和导演愿意选择的做法。至于李安的电影拍成这样算做得有多成功,我现在还没有发言权,但不管怎么说,道德感比较强和对此类视觉语言比较陌生的人们,因为色情和政治两重的问题,恐怕很难不具微词。

《一虎一席谈》的“《色戒》是否美化汉奸”节目中,请来了写《中国已然站着,李安他们依然跪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家和剧作家黄纪苏先生。节目中黄纪苏的表情一直很严肃,看来他对参加这个讨论并不感到愉快。在他的博客上,也有一篇题为《在凤凰卫视谈<色戒>》的博文,上面有被日本人杀害的女烈士郑苹如、赵一曼和成本华的照片。所以,老黄是认定“张爱玲要给自己汉奸家属兼汉奸文人的身份寻解脱,找合理性。这应该是她写作《色戒》的主要动机。”在老黄那里,李安的问题是通过电影《色 戒》站到了张爱玲一边。所以,张爱玲是首恶,李安只是跪着。

黄纪苏《在凤凰卫视谈<色戒>》的博文链接:http://blog.voc.com.cn/sp1/huangjisu/104252408340.shtml
《中国已然站着,李安他们依然跪着》博文链接:http://blog.voc.com.cn/sp1/huangjisu/093426390318.shtml
黄纪苏的博客链接:http://blog.voc.com.cn/sp1/huangjisu/

黄纪苏说李安跪着是什么意思,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清楚。我记得陈凯歌当年在《霸王别姬》获得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影片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说他获奖是全中国人民的光荣。我在电视直播上听到这句话,恶心了好几天。因为中国人民就算已经站起来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也得给他这句话给说爬下去。中国人民既然已经站起来了,陈凯歌作为一个艺术家,就千万别把他自己的光荣当成全中国人民的光荣。大家本来就会为他获奖感到高兴,但他自己以为大家不会。

我不太了解黄纪苏和他的思想。但从他那些与孟京辉等合作的实验戏剧《爱情蚂蚁》《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和《切 格瓦拉》等来看,他应该是相当严肃的老愤青。他的很多观点我估计自己也不会太赞成。

题外话,电视上黄纪苏先生的形象和表情,倒是和照片上的丁默村和电影中的易先生很有些相像。所以,那些在节目上反对他的女同胞,如果能够跟他有深入接触,搞得不好也会象王佳芝一样一念之差而改变对他的态度。

《诱僧》和《色 戒》

不管如何解读,我觉得对比《诱僧》和《色 戒》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诱僧》如果今天在中国大陆发行,应该不会引起《色 戒》这么大的争论,因为前者虽然也是讲的色诱失败,但不涉及刺杀汉奸和爱国这类“大是大非”问题。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问:如果《色 戒》不是因为涉及刺杀汉奸和爱国这类“大是大非”问题,那么女主人公在色诱过程中的不坚定和未能完成任务还是一个值得引起全民讨论的问题吗?

我实在不知道色诱是一种什么计谋。如果被色诱的对方不是下三烂,又不能三下五除二,色诱计谋的内在矛盾是:如果色诱者不够投入,色诱的第一步完成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色诱者很投入,色诱的最后一步完成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色诱常常是一种对付下三烂和急色鬼的计谋。

《诱僧》和《色 戒》,其实都是色诱者太过投入而失败的故事,因为被色诱对方的并不是简单的下三烂,达到目的也不是象脱衣服那样能三下五除二。

以革命的名义进行色诱应该缓行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1989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女子别动队》。其中国军训练的抗日爱国女子别动队队员们接受的重要训练之一就是要在自己人那里先失去贞操,否则便会因为没有性经验扭扭捏捏而不能成功地色诱日本鬼子和伪军,或者被俘后会轻易招供。我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是如此,但是看到在这部电影中一本正经地表现出来我总觉得很是怪异。在《色 戒》中女主角出征前也面临类似的被动选择,实际上成为影响女主人公不能完成色诱任务的因素之一。

电影和小说之外,现实中即使是象郑苹如这样是没有任何勉强地自告奋勇,最后还是因为敌人的老奸巨猾而可歌可泣地失败了。

所以我的严重疑惑是:如果色诱是必要的,难道我们还真会相信色诱是值得的吗?我的革命同志们!

正因为如此,以革命的名义进行色诱应该缓行。

*******************************
补记:2007.12.02

以下是对网友转帖的北青报署名李静的《从张爱玲到李安的精神变异》文章的一点说明。

北京青年报上的那篇评论说:"可以说,从张爱玲到李安,是文化精神的本质变异。张爱玲还是一个异类但地道的中国人,她走到了中国虚无文化的尽头,那里既无家国祖先的慰藉,又无上帝与人性的拯救,她是因文化性格和身世际遇而丧失天真、无处安放的孤独游魂。李安则是中西合璧的文化产物,西方文化血统使他清醒秉持个人主义,中国血脉则令他离上帝的光辉较远,而离'人性'的暖意更近。"

这个评论看似有道理,但不符合基本事实。

张爱玲1937年考上伦敦大学,但因为战争无法前往,于是她到香港大学学习了三年,后来因为战事无法前往牛津大学继续学习,于是又回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完成大学学业。所以对于西方文化,张爱玲有大学毕业以后才到美国的半路出家的李安完全无法比拟的“童子功”。张爱玲后来又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很长一段时间就住在所谓的“作家营”。她的《色 戒》是1978年经过多年修改以后才发表的。

张爱玲在香港大学时的目标是要成为林语堂那样的中西合璧的人。所以事实上张的英文和她对西方文化的理解都远胜过李安。基于这些基本事实,北京青年报上的这个评论显然是大大拔高了李安,但对张爱玲缺乏基本的了解。

如果北京青年报说:李安应该是完全读懂了张爱玲的,并且他也用电影的语言丰富地把它表现了出来。李安自己一定会对这个评价感到最满意。

北青报署名李静的《从张爱玲到李安的精神变异》文章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2657b010009x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11932.html

上一篇:公私分明最好
下一篇:出国和国内考研的现实问题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