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utcrop 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博文

什么是科学禅?

已有 5045 次阅读 2011-9-7 13:1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学禅

何宏老师博客的博文中,经常会出现“科学禅 博主”字样;于是好奇的搜了下“科学禅”,发现是一个比较少见的概念。

关于“科学禅”比较正式的描述,来自台湾中华电信研究所邱思昱副研究员的文章[1]:

广义科学禅
  上初中以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样样吸引我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10]。也因此,民国七十七年十一月作者在佛教观自在月刊上发表「名利是空的吗?」[1]一文,提到「物理学上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就是惯性定律,人也有习惯性」时,本以为人人都能一目瞭然,却在一年内发现难以让读者瞭解,乃于七十八年十月再在观自在月刊上发表「由牛顿第一、第二运动定律推出金刚经的『着相』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恍然读者卡在「物质和精神怎可溷为一谈?」,遂在民国八十二年十二月九日,利用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林国雄教授提供作者在交大管研所博士班论文研讨会上演讲之机会,阐明任一理都不会只出现在一个地方,有些地方是有形物质,有些地方是无形精神。所以吾人可以透过看得到的有形物质来看原本看不到,和这有形物质同一理的无形精神,使原本看不到的无形精神变成看得到。有形物质由于看得到,无形精神由于看不到,所以一般人都是眼不盲却心盲;既然吾人可以透过看得到的有形物质来看和这有形物质同一理,原本看不到的无形精神,使原本看不到的无形精神变成看得到,不就由眼不盲却心盲变成眼不盲心「也」不盲了吗?这就是作者定义的广义科学禅[7],也是作者四岁由一、二、三……悟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以来终生献身,意图抛砖引玉的精神文明科学化[3,4],因为无形精神既能和有形物质一样变成「看」得到,当然能和有形物质一样科学化;而释迦、老庄、伏羲等古圣先贤,能由有形自然现象领悟无形人生哲理的原因,也是有形物质和无形精神本就一理之两用,很可惜古圣先贤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看到有形物质和无形精神有相似相通的道理,而不知本来就是同一理不同的表现方式,否则精神文明早已因为可以透过看得到的有形物质来看原本看不到的无形精神,使原本看不到的无形精神变成看得到而科学化了[3,4]。往者已矣,来者可追;作者在效法神农尝百草,把由有形物质看到、领悟到的「理」用在无形精神上,愈用愈证实任一「理」本就不会只出现在有形物质,也会出现在无形精神,使原本看不到的无形精神,可以透过看得到的有形物质而变成看得到[3,4]以后,深觉已可循有形物质科学化之路科学化无形精神[3,4],特别是在西方物质科学家已把太多自然现象归纳成律,也就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等的今天,吾人直接由这些有形的自然律来领悟无形的人生哲理,效率、代表性和正确性本就远高于老庄等古圣先贤只能由自然现象来领悟人生哲理,就好像今天任何会用电脑的人,都能算得比牛顿还快一样,虽然没有人头脑比牛顿好。所以只要利用作者证实的,任一「理」不会只出现在有形物质,也会出现在无形精神,不就不但可以循有形物质科学化之路科学化无形精神,而且可以利用有形物质已有的科学化基础,使无形精神科学化变快了吗?习惯领域学会理事长曾国雄教授看到此一演讲稿,叫我发表在习惯领域学会第二届论文研讨会上[3]。在修改补充后,複于1995年美中联合学术年会上发表[4]。

狭义科学禅

  在诸多由有形物质「理」用在无形精神上的「理」中,把有形物质的牛顿惯性定律用在无形精神,主宰有形身的无形「心」上时,就是作者定义的狭义科学禅[7];广义科学禅的「理」无穷多,但难得用上一次;狭义科学禅的「理」虽然只有一个,却和作者分秒不离,一呼一吸起居坐卧、起心动念行事为人‧‧‧无所不用,所以也就无所不「禅」[7]!


另外,也有博文[2]把“科学禅”描述为:
1. 科学研究的范围只包括可思维之物;
2. 思维本身是无法思维的;
3. 不可思维之物只能靠禅悟;
4. 由禅悟所产生的智慧(或般若,并非思维)与“大一”(或整体)合一,是不可言说的(因此“禅悟”、“般若”均是假名);
5. 科学是有限的(指科学认识,非科学发展),禅与智慧(定与慧)是无限的,两者结合,产生新的思想体系,形成圆融智慧;
6. 科学求实(需实践),禅要实证(需心行),两者在精神上一致;
7. 禅学纠科学之偏,科学纠禅学之虚,两者相辅相成;
8. 科学与禅结合,得无上正觉;
9. 在哲学上,既非唯物,也非唯心,不落心物两极,不执有无两边,成中道,勉强称之为“辨证唯中论”;
10.科研即是修行,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纯粹科学研究是通往禅悟的最佳途径之一,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禅悟的境界。


还期待科学网的博主,特别是何老师,科普或者准确的定义下这个概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50-483792.html

上一篇:可爱的工科人
下一篇:最近老是“欲辨已忘言”
收藏 IP: 183.3.174.*| 热度|

3 何宏 曾新林 DXY1234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