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的核心意义之一,我觉得在于读者能以较少的智力投入,获得较多的某专业知识。
从2007年开始,我就一直关注科学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武际可老师科普性质的文章。虽然我不是力学专业,但武老师的很多文章深入浅出、趣味性强;我能读懂,也喜欢读。——也许大师风范的武老师,才能写出这种级别的科普文章;但其他老师同学不妨去尝试和学习科普写作。这里谈的是对读者直接的吸引力。
从科学网用户群体来看,最适合、擅长聊的话题,除了科研生活,也就是只有自己专业相关的科普话题了。我最喜欢的科普文章类型是:专业人士以浅显的语言,介绍本专业的一些容易被外行误会或者不理解的入门知识;趣味性或知识性比较强的那种。比如武际可老师聊的喝啤酒吃汤包之类力学话题,很有趣;比如南亚芹博友关于纺织面料的一些文章,在买衣服时可能用得上,实用性强。
但不正常的是,科学网诸多理工科学人,对政治、哲学、八卦等话题,兴趣十足;其实讨论这些话题时,很多东西在其专业人士眼中看来可能是相当幼稚可笑。比如前些时候群聊哲学话题:胡星铭老师大概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拂袖离去的——当然谁都有说话的权利。
另外,有不少博友很在意科普文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觉得科普文章不能相当权威可靠的话,不如不写;我很欣赏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但我觉得完全没必要过于追求完美、毫无瑕疵的科普文章;只要不是刻意误导,科普文章应该具备一定的非专业性和容错性。比如我们的小学老师,讲的东西未必全部正确,但并不妨碍我们小时候在知识上的成长;在专业知识方面,非专业人士相对专业人士,和小学生也差不多。但专业人士们自己看来很寻常的一句话,很可能就是非专业读者们朝思暮想所寻求的东西,这就是知识的价值。
最后,追求完美不是专业上无能、胆怯或懒惰的借口,有空就大胆的写出来吧
。知识没有了传播,也就失去了实现其价值的机会。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50-472748.html
上一篇:
新浪微博求关注下一篇:
谁来监督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