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zbkd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kzbkde

博文

我的启蒙老师刘益康先生

已有 5014 次阅读 2018-7-17 13:00 |个人分类:感想|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6632619176607638174.jpg

刘益康老师在格陵兰岛野外找矿中的留影

      他背着双肩包,穿着明黄色户外服,站在悬崖之上,背后是湛蓝的海水和晶莹剔透的冰川。这张照片是他在第三次进入北极圈登上格陵兰岛时照的,照片上他灿烂地笑着,看不出来已年过七旬。


      他就是我野外地质的启蒙人——刘益康老师。他作为中国地矿行业“走出去”的探路者,上世纪80年代,他作为国家首批送出国学习工商管理的地质学家,最早把世界顶级矿业公司的勘探运作模式介绍进入中国,相关报告被不同的部、局多次翻印;他坚持撰写刘益康专栏,7年多共刊发600多期,50万字,实时披露了大量有价值的海外找矿经验和信息;他撰写的《神眼之光》、《寻宝秘笈》两本书,被称为海外矿产勘查开发的实用指南,成为矿产勘查畅销书,刊印后很快售罄。在他的建议下,我国政府开始派团参加世界最大的矿产勘查盛会——加拿大勘探与开发者协会年会,此后20届年会,他参加了12届,成为我国参加这个盛会次数最多的人之一,被公认为我国国际矿业合作交流方面的顶级“泰斗”。


      这就是刘益康老师。抛开外界的一切光环,当他将这些年的经历娓娓给我道来,我还是觉得,在这平静之中有一股激流,于无声处,冲刷了之前许多的观念和猜想 ... ...


      他说30年前第一次出国考察,带着上百条注意事项,其中有一条,“国外宾馆商店的玻璃擦得很亮,似有似无,须小心,不要碰伤了头。”

6597957072542515535.jpg6597957072542515535.jpg

国际著名的独立勘查地质学家

      1967年,刘老师和30多个同学们在天安门留影后,奔赴全国各地。本来研究生的培养方向是科研和教学,但在那年特殊的背景下,他们大部分被分配到了全国各地的地质队。从技术员做起,1975年,33岁的刘益康老师成为当时四川冶金地质勘探局最年轻的总工。1978年正好我在校上学时期有幸拜访请教过他,从此后我经常到局里向学习很多课本里学不到的宝贵知识,对我帮助很大,他就是我野外地质的启蒙老师。


      刘老师他第一次出国是在1984年去希腊考察铬铁矿。首次走出国门的种种紧张和尴尬现已成为他自我调侃的笑料:为了维护国人形象专门订制的西服;5元钱的领带、“三接头”皮鞋、前进帽;从外事部门借用的行李箱;初到希腊,打电话给接待方,听到机关枪般的希腊英语,在寒冬腊月立马急得满头汗水;还有厚厚一本上百条的出国注意事项,他清楚地记得第54条:“国外宾馆商店的玻璃擦得很亮,似有似无,须小心,不要碰伤了头。”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刘老师已走过了世界60个国家,在国际矿业舞台上收放自如,亲眼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矿产勘查“走出去”的历史进程。


      1985年,中国国家人才交流中心向海外派遣工商管理人才,当时西南地区288个人参加考试,包括刘老师在内,只有8个人合格。刘老师被派到澳大利亚顶级矿业公司BHP(现在的必和必拓)下属的勘探公司进修。


      对于这位来自中国进修勘查管理的第一人,BHP公司非常重视,4个月,从勘查、钻探、财务、到野外营地管理,再到出席商业会议,BHP公司每天都派出相关人员陪同,做了周密的学习安排。刘老师则还夹着汉英、英汉两本字典,随时查阅,把其中的重点、难点啃下来。回国后,刘老师写了一份详细介绍BHP公司勘探开发模式的考察报告,第一次向国内介绍了“探矿权”的概念,指出探矿权是商业性地勘运作的基础:“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啊!


      时任地矿部副部长的张宏仁在辗转看到这个报告后,要求刘益康老师到北京给地矿部的机关干部作报告。而后,地矿部又在这份报告上加了按语,进行了两次翻印,作为地质勘查管理和境外勘查的培训教材。


      1988年,BHP公司正式提出要和中国开展合资勘查。经过3年的协商和谈判,最后国家确定由刘益康老师所在的西南冶金地质勘查局,拿出142平方公里的一块铅锌矿探矿权,与BHP公司合资成立康滇公司,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探矿权出资与国外合作的项目。


      “我想把20年游弋于国内外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所见与所闻、心得与尴尬,‘过五关斩六将’与‘败走麦城’的经历与国内勘查地质学家、矿产勘查投资人、勘查管理者的同仁们分享。”


      1990年,刘老师调任中国冶金地勘总局总工程师后,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地球化学会议上,遇到一位加拿大地质学家,他问: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国际地质学术会议都能看到中国地质学家的身影,但全球最大的勘探开发会议——加拿大勘探与开发者协会年会(PDAC),却没有中国地质学家参加?地质学家分两种,一种是研究型,另一种是勘查型,而你,是勘查型的地质学家,应该参加这个会议!


      一句话点醒了刘老师。1995年,作为“一人代表团”,刘老师首次参加了加拿大勘探与开发者协会年会,应邀介绍了中国的矿产勘查概况。1997年,刘老师陪同张宏仁参加了PDAC大会,从此,在这个世界最大的矿业舞台上,活跃着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身影。


      多年的摸爬滚打,让刘老师对境外矿产勘查有了深刻的理解。面对我国境外矿产勘查项目成功率极低的现实,2007年,刘老师出版了《神眼之光——商业性矿产勘查》一书。在前言中,他写道:“我想把20年游弋于国内外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所见与所闻、心得与尴尬,‘过五关斩六将’与‘败走麦城’的经历与国内勘查地质学家、矿产勘查投资人、勘查管理者的同仁们分享,起到一些商业性矿产勘查运作指南的作用”。


      在这本书中,刘老师用大量的实例,分析了中外矿产勘查思维及运作方式的不同。他认为,最紧迫的,是要建立商业性地勘思维。我国的地勘单位由于长期从财政获得地勘费用,矿产勘查就是做项目,而且探采分离,习惯于把“找大矿”作为最终目的。而对于商业性地质勘查来说,投资的目的就是赢利。在作投资判断时,必须充分考虑矿业市场走向、开发成本、矿石可选性、基础设施、环保、政治风险、政策法律风险,甚至与原住民谈判破裂,也有可能导致勘查投资失败。


      此外,到境外开展矿产勘查,不是做项目,而是开展国际化经营;应重视经济参数的收集,不能按照国内一般工业指标来判断矿床的价值;探矿权不是越多越大越好;要充分地收集商业性矿产勘查信息,不能“孤例决策”,等等,都是刘老师竭力想要让国内的地勘单位和企业避免迈入的误区。


      2002年退休后,刘老师作为独立勘查地质学家,通过境外矿产勘查技术和商务咨询,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让他从不同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观念的对比和碰撞中,更深刻地领悟了人生。


      “在旅途中,充满了挑战、疾病、危险、焦虑,每次我回到安静的家中,都对自己说,可以停止下来了。但休整一个月后,我又筹划上路了。”


      如今已76岁的刘老师,依然走在“踏遍青山人未老,探矿寻宝乐融融”的路上。除了为“走出去”的公司和地勘单位提供咨询外,还有一件他最愿意做的,就是讲课,毫无保留地分享这30多年来,在境外矿产勘查积累的经验和教训。


      大家还记得刘老师在2011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的演讲,题目是《格陵兰——矿产勘查开发的新领地》。最后一张图片,是他手持地质锤,站在伊苏华铁矿厚达400米的露头上。作为结束语,刘老师说:“我已经70岁了,还能够去北极的格陵兰,所以在座的各位同仁,应当完全不是问题。”


      老师在走出国门后的30年里,在世界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了自己走过的所有地方,格陵兰冰盖、撒哈拉沙漠、安第斯山、西澳荒原、东非裂谷、赤道雨林……他的目标是探访世界66国,目前已完成了63个:“在地图前,我就像一位将军,欣赏攻城掠地的战果,自言自语,思考和部署着下一次战役:是的,西非太空虚了,还应该攻占马里;波罗的海周边宁静的爱沙尼亚、瑞典,让我梦魂牵绕,我还有机会踏上南极吗?这些计划,让我从70到80岁的银色10年生活,充满了激情和希望。”

      最后,祝愿尊敬的刘益康老师身体健康!不忘初心,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2013年08月31日 - 探矿者           - The Prospector blo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88056-1124493.html

上一篇:献给《矿业投资项目尽职调查组成员》的敬言
下一篇:如此“技术尽调”是企业的悲哀!
收藏 IP: 120.41.218.*| 热度|

1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