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坤輿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六百年世界史错案的侦破

已有 5336 次阅读 2014-8-10 23:18 |个人分类:地理大发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郑和, 西学东渐, 地图学, 明代大航海

以下是我的书《坤輿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在联经出版社网页上的简介。原书出版于2012年,是繁体版,现在把简介换成简体,方便大陆读者。该书在淘宝网上可以购买,暂时没有简体版,正在写英文本。我会把一些章节,简要,在本博里介绍。看这本书,不能用现代的著作学说去评论,东西方交流,开始有不少误会,也有故意歪曲、过滤、改写,把历史真相涂抹得面目全非。我的研究是从15-16世纪欧洲航海者的原文原作翻译出来的,原文是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其实答案很清楚摆在面前,但是,有些读者还是凭错误的教科书来分析,是找不到真相的。这本书,不止是翻历史的案,是检验我们的思维缺陷。

-----------

历史真相往往「隐藏」在最明显的地方

只是被经典权威学说的「想当然」误导和蒙蔽


李兆良的《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是一本关于世界史研究的专著,从不同角度重新审查几百年来关于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历史经典学说,从而得出新的演绎。


《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可以看作是有趣的历史侦探个案,也是严肃的研究论文集,在繁多的征引中,夹以趣味性片段,希望提供史学界一点新思考,起普及史学的作用。


《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

挑战了世界史三大经典学说:

1. 明代郑和下西洋止于东非洲

2.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3. 利玛窦把西方的世界地理知识带来中国


本书发现:

利玛窦进献给明神宗的图,实际上是中国人绘制的。

而《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中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中国文献。

本书也说明了世界地理大发现始于郑和时代,明代中国人测绘的第一份世界地图。


六百年的郑和下西洋,终点在哪里,一直是悬疑。同时,美洲开发的史料有不少矛盾,也无法解决。本书聚焦在《坤舆万国全图》,比较了14至19世纪间六百多份地图,综合世界史原始资料,分析地名、语源、地形、按语。数据显示:1602年的《坤舆万国全图》的主要讯息与利玛窦时代的欧洲并不相容,而是源自一百六十年前中国已有的讯息。由此得出难以反驳的、惊人的结论:明代中国人首先到达美洲和澳洲,并绘制地图,是明代中国人开拓了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局面。西方15、16世纪的世界地图,在某种程度上来自郑和时代中国散佚在外的地理资料。作者用刑侦推理,质疑世界史三大经典理论,还原历史真相,补充了郑和下西洋的结局,破解了中西交通史六百年的悬案。

过去四百余年,尤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力,创造力,由怀疑到抗拒,有人甚至要全盘推翻本国文化、科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竞以西洋为宗。这本书不只为历史翻案,更重要的是挣回民族自尊和自信。面对东西文化的融合,以一种不亢不卑,去芜存菁的态度,寻找合理的发展道路。


作者/译者/绘者简介

作者:李兆良

1943年生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学士、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祖辈多参与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自幼受国学薰陶,培养文理多方面兴趣,退休后转向文科发展,尤其在书法、历史与写作。书法英译作品有「书画菜根谭」「禅宗十牛图」,曾在纽约市、堪萨斯市,哥伦布市举办个人书法展览。 2006年,偶获美洲出土的宣德金牌,在好奇心驱使下,栽进历史,利用电子文献、地图、博物馆和实地调查,从新的角度综合比较欧洲史、中国史、美洲史,发掘出几百项中国文化遗留在美洲的线索,特别是具有明代特色的文化。发现《坤舆万国全图》多项证据显示该地图的主要作者并非利玛窦或欧洲航海家、地理学家,而是明朝郑和时代的中国人。结论是明代中国人不只到达美洲,而且测绘了第一份世界地图,引起了后来西方的所谓地理大发现。着有《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联经出版)。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18581.html

上一篇:中外科技史是如何改寫的 - 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
下一篇:“地图历史论坛”要关闭,何故?(转载自原创)
收藏 IP: 71.79.242.*| 热度|

6 蔡小宁 杨正瓴 陈昌春 李务伦 rfm2007 willch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