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wzydgjj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kwzydgjjx

博文

我对衡水现象的七思八想

已有 3529 次阅读 2015-4-22 09:57 |个人分类:七思八想|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style, 微软雅黑, 衡水

      1、 比之头悬梁锥刺股,衡水中学、衡水二中的教育还算不上极端,更谈不上是什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创造。衡水中学,衡水二中等学校的激情教育作为一种现象,已经存在好几十年了。特别是期末复习考试阶段,全国的中小学几乎皆是衡水。与其说人们关注衡水两中学,不如说是更关注衡水现象。对衡水现象需要理性分析,不能只是激情批判。


     
2、如果把衡水现象说成是单纯的教育情感或是师德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事,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是行政化的,只要愿意,一个命令就能解决问题。宏观上讲,中小学学校教育是要把事尽可能做科学。从衡水两中学的大长横幅标语可以直接看出,衡水现象采取激情战略是不对的,说到底还是一个教育教学技术的问题,分析衡水现象不要上纲上线,上纲上线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3、从应试角度讲,衡水中学如果没有那么高的升学率,会那么有名吗!有人说衡水中学的升学率高,是因为衡水中学的生源好,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无法否认的另一个事实是,有好生源的学校在全国有很多很多,能够获的这么高升学率的并不是很多,衡水中学的高升学率至少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阴暗面。
 

      4、有很高升学率不能说明一切都好,没有高升学率的教育改革会有多少说服力?说衡水中学的不好,人们也能说出很多不容否认的事实。如果衡水中学的学生们学习负担很轻,我们还会说出那么多的不好吗?衡水现象可以说是我国中小学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的技术性困难所致,是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并不很新的问题。

     5、我从网上看了衡水中学的数学精品课视频,尽管也跟着新课程改革搞了一点神马,即使像这样的所谓精品课,不打疲劳战不搞题海述,不可能取得高分。如数学教育,习题成千上万,纲举目张的概念很有限,每个人学习的脑子只有一个,你说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首重什么,还能以习题演练的理解记忆式为中心吗!
 

      6、一般来说昨天的教育理论最适合昨天的时空,面对不同于昨天的今天我们最需要的是今天的在创新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被引领出来的某教育大佬说:“为了考入理想大学,大多数重高学生知道只有通过大量训练才能获得考试时的正常发挥。全国所有的高三学生,都得多练题,这就是常识。”像这样的僵化思想不能作为我们的引领理论。
 

      7、我们都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去认识世界的,感觉是创新之源,科学家们离开了感觉寸步难行,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感觉教学替代记忆教学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改变世界,技术也一定能够改变衡水现象,改变教育。希望我们的学校能够注重教育教学技术的改革,实施减负提质的无课外作业的感觉教学。
 

      8、学校教育,学科第一,题海术客观上是注重了学科,注重了实践操作,很有教学效率是事实,是一个真理,只是微观的真理,不能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局性战略。学科教学首先服从学科的同时,也要思考是否适应学生服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

      9、微观的去看衡水二中的教学楼铁栏,古色古香,有艺术。整体看,学校像牢笼了。教育教学也是这样,局部操作要服从全局的正确战略。战略错了,战术无论有多好,整体的失败是必然的。
 

      10、一权威专家在中央电视台说,类似衡水这样的教育教学比较适合很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我的观点与他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教学最不适合很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相对而言,对很有天赋的学生来讲可以获取比较好的升学率,也不容易出事。
 

      11、慢生,很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是特别脆弱的群体,往往又是每一个学科的教学所瞄准的帮扶及恶补对象,他们学习的及心理的负担往往重于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因此在题海术疲劳战面前,首先败下阵来的往往就是这一部分学生,类似衡水这样的教育教学对他们的伤害最深,且是一辈子的伤害。

     
12我在题海术疲劳战中摸爬滚打过10年,统考成绩几乎都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无课外作业的感觉教学的10年实践中,中考及竞赛成绩更突出了。不一样的风景必然有不一样的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58389-884263.html

上一篇:教育家们可以少说一点,做出来给大家看看吧!
下一篇:五年前我在新浪网博客中就提出:理解记忆未必最好
收藏 IP: 223.66.254.*| 热度|

3 刘洋 张骥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