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记忆未必最好 (2010-07-05 13:27:41)
标签: 例如:数学 公式 本质记忆 从实际 理解 区分 无作业
王金战老师说:“好多问题,你理解了,就记住了;你不理解它,硬性的记忆,可能用的时间很长,也记不住,就算记住也会忘得很快。”
王金战老师的这个说法,我并不完全赞成。
记忆是人的诸多不同思维活动中的一个最基本能力的体现。记忆有一步思维或两步思维就能够完成的,有时也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能力的体现。一个比较深刻复杂的记忆,是很需要具备观察、联想、评判、意识等基本思维能力和一定的体验性活动的。一般来说,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知识的学习,其记忆活动所体现出的,也是我们的大脑对脑外信息进行接受、分析、加工整理和输出的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过程。在这种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理解性的学习,仅仅是知识记忆过程中的一个接受性的开始,或说是第一大步。在这种知识记忆的整个的认知过程中,相对于需要继续深入进行下去的思维活动,其思维形式主要还是感觉、感受的感性思维,还有理性分析和行为感知的思维过程需要继续完成。可见在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记忆过程中,理解记忆并不是一个最高档次的思维活动,而是记忆思维的一个初级阶段。
王金战在其博文中还说:“数学上的很多定理,你要把它记下来很难,但你要是把这个定理求证一遍,它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你面前,这个定理你不用记就记住了。举例说明,数学上三角函数这一部分,特点就是公式多,要是记忆这些公式,负担是很重的。但是我的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公式基本不用记,都能掌握得比较好。我让学生详细地把这些公式推导一遍,看这些公式是怎么得到的,顺着源头,一步步地自己推下来。学生推了一遍之后,就感觉那个公式就像他们自己发明的一样,再去记忆这个公式就很容易了,即使忘了也不要紧,再从头推一遍就行了。”
很显然,王金战老师对理解记忆的具体操作,就是“把这个定理求证一遍”。这样的做对于记忆的初级阶段来讲,是比较有效的,也是科学性的操作。但是他把这样的操作认作是“不要记就记住了”,能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你面前”,还能够“感觉那个公式就像他们自己发明的一样”,这样说就太过了。如果说高考考试的时候忘记了也不要紧,重推一遍也来得及,这样说可能就是胡说八道了!
1973年我也自习过三角函数,阅读的课本是文革前的高中数学教材。课本中运用的求证方法,与现在也是一致的,只需要看一遍就能够明白,就是不能够完全记住。如果说我还是不知道其基本的求证过程,实在是冤枉。王金战的学生尽管是百里挑一,或是百里挑二的,但是我相信这些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比我有更明显的聪明,记忆力也不会比我强多少。我的学习感受与他们的学习感受,也不会有太多的差别。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问题的求证或是解证,就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或者是从未知到已知的等等的方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中的一大部分,也就是说整个过程中的绝大部分都是运用的旧知识。最需要记忆的完整性的新知识,仅仅是这个整体性过程中的一小部分,甚至于是极少的一、两句话而己。
我们不难认知,在这样的完整性的求证性的理解记忆过程中,这样的多次性的重复操作,相对于最需要记忆的仅有的一、两句话的新知识来讲,其浪费性活动也是很惊人的。
对任何东西的认识或行为活动,都不要搞绝对化。我们都有数不尽的记忆体验,事实告诉我们硬性记忆在记忆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比之理解记忆有时更显简单容易。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也是不得不采取硬性的一些记忆方法!换一个角度,从更为整体性的方面去看记忆方式,如果我们把简单重复的硬性记忆看着是记忆的一个点,而理解记忆则是记忆的一条线或者是一个面!
在数学的无课外作业的十年实教学实践中,我确实也体验到理解记忆的活动是不可少的,但并不是唯一的或者说是最好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行无课外作业的操作,减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困难,确保教学质量(包括应试质量在内),这种理解记忆的方法绝对不需要多次的运用!
因为,比之理解记忆,我们已经拥有了更为高档次的记忆思维形式,这就是最显记忆本质的区分式记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