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wzydgjj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kwzydgjjx

博文

面对发展了的技术,不要焦虑,要积极拥抱。

已有 1276 次阅读 2020-1-14 07:29 |个人分类:七思八想|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拥抱新技术, 因材施教, 教同长异, 分层教育

李希贵在《2035,教育现代化的八个挑战》的开头说,纵观人类文明进程,教育和技术的赛跑是其中一个横切面。当教育能够追平或快于技术的脚步时,整个社会就会运行顺畅、氛围和谐,人心平稳淡定;可一旦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出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于经过怎样的教育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挑战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再确定时,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焦虑。面对社会焦虑、信息爆炸、技术创新、全球一体的新时代,教育更需要回到初心,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命题,用实践与探索回答以下8个问题,让教育回到人之为人的根本上来。

    看了这一段,我说;当社会的技术,特别是教育教学技术,能够追平或快于教育的脚步时,整个社会才会运行顺畅、氛围和谐,人心平稳淡定。技术改变教育,教育改变技术,都是正常的应该有的发展需求,不是什么坏事。


    教育回到初心,以人为本的目标,需要技术,必须不断发展技术,这是落实和确保目标能够得到实现,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


    事实是,现在的如在线教育和机器人老师等的社会技术和教育技术,仍然很不能满足目标的比较好的实现。例如减负,提高创新能力,农村教育薄弱,教育评估等等,都很需要有创新的社会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课堂技术去解决,用技术改变教育的存在问题。面对现实需求,我们必须看到,现在的教育已经到了最需要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把教育和技术对立起来,要保持两者的统一,互相促进。


    面对社会科技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机遇,不需要焦虑,需要拥抱。

 

“同一所学校、同一间教室的学生学业成绩差距悬殊”的现象,一直存在,无法消灭,不需要消灭,不能消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教学来讲,这种现象是正常,也是必然,有利于孩子们之间的互教互学。学生之间,特别是未成年人之间的这种玩和教,平等互知,情感特别融合,是有别于单纯书教和师教好的必不可少,有着教育的特殊意义,好教育的处理应该是利大于弊的。

 

如何“帮助学生唤醒自我、发现自我,最终成为更好的自我“?我认为,丰富可选择的课程并不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入口。

普及一下。我们知道的因材施教理念,是从孔老二的施教故事抽象出来的。故事里因材施教的对象几乎都是成年人,这就是关于孔老二因材施教故事告诉我们的一个逻辑前提。记住,初高中学生是未成年人,思考任何教育问题千万不要忘记这个基本事实。理念是虚,操作是实,有质的区别。

孔老二的所谓因材施教故事是因材施教吗?多数是针对学生性格而言的。性格和人可以划等号吗?直接描述孔老二的几个所谓的因材施教故事,抽象出来,是因人施教,因事施教,还是因材施教?需要重新思考研究。

 

因材施教是一个很美好的想象,也可以说是一个好理念,不是绝对真理,凡是理念都有模糊。定位上,因材施教只能作为目标的统帅,千万不能作为手段的统帅,手段上只能作为被统帅。理由很简单,老师不是神仙,未成年学生的生长很有变数。

 

中小学基础教育要坚持通识性,以达教同长异,要毫不动摇。

 

顺便说一下。中学里分层教育是把因材施教手段化的一个具体操作。地域性分层教育一直存在,有利有弊。在一个学校里搞什么分层教育,是很直观的过分竞争,会伤害绝大多数孩子,永远的伤害,是作恶,应绝对禁止!!!

 

如何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应该是关于目标问题的讨论,逻辑上不能搞错了。教为主导是教的基本原理,宏观手段上学生是无自主的。

学校不但要基于学生学习需求, 还要基于学科需求和社会需求等,至少是这三个大方面缺一不可。教学手段上,学科思维创新的培养需求是核心,学生需求必须服从学科的这一需求。

基础教育不是搞革命加拼命的地方,理性和理智是教和学的主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58389-1214132.html

上一篇:马蹄肉圆--刘海粟的一道家庭菜。
下一篇:讲逻辑要首重定位
收藏 IP: 223.106.19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