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xihb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hb

博文

国家科技计划应严防预期指标造假 精选

已有 9950 次阅读 2016-5-25 06:34 |个人分类:科学技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造假, 科技计划改革, 专家组成

七年前,《人民论坛》发表了博主一篇文章“造假文化掣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年过去了,造假之风没有那么嚣张了,但有些转入深层次了,更有内涵了。譬如,你听说过预期指标造假吗?就是文章、履历造假这种低层次的事不敢做了,但某些科研人员申报国家科技计划,无论指南里的目标有多大,目前的基础差多远,都敢于拿不相干企业凑数或者让企业提供虚假规模数字,预期达到几年后根本达不到的指标。这些人心知肚明,只要拿到项目,几年后验收没有通不过的,以前这么做就是一路顺风的。

判断预期指标造假不是件难事。稍稍对业内有些了解,总会知道企业的大致规模和产能,什么样的基础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几年后达到指标的可能性。如果某项申请中参加企业的产能还不到其他申请书中企业产能的十分之一,却预期比别人更高,评审者就该有起码的判断。可惜,问题的要害在于,评审者多半是“大同行”,甚至根本就不是同行,对于其他专业领域、申请者、参加企业缺乏基本的了解。

国家科技计划改革今年终于全面推进,科技界期盼已久,纷纷找位置,组团队,开会,写本子。这一改革确实收到了整合从基础、应用到开发、示范的作用,也更好地防止项目的重复申报、多头拿经费。科研人员感到,做基础研究也要思考能够对准什么样的国家目标,否则难以参加到大的科技计划中去。但是,请想象一下,一个大专项有十几个项目,项目之间专业有时相差甚远。专业机构如何做到专业化评审呢?如果一个专项涉及能源、环境、化工、生物等等领域,目前的做法就是从每个领域抽出各两三名专家,十几个来自五湖四海专业语言互相不通的人组团评审不同专业的项目。于是,每个项目都只有两三个比较内行的专家,剩下的只能凭感觉和对答辩人的熟识度了(还有官方不愿承认的因素?)。那两三个比较了解情况的人如果不愿开罪人,甚至被招呼过,一言不发,请问大多数专家如何判断预期指标是否造假呢?

作一个假设吧。中国每年碳排放大约有百亿吨,有若干可能的碳减排方案。其中,有人鼓动要用微藻吸收利用二氧化碳,因为微藻就是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生长繁殖的,而且效率要比高等植物高很多。这听起来是个好主意。可是,内行的人知道,全中国的微藻产量不过一万多吨。中国最大的微藻产业园养殖面积3800多亩,年产量也就是3千多吨。如果要消耗掉1.8亿吨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生产出1亿吨微藻干物质。按目前工业化规模生产微藻最成功的水平来匡算,大概需要把养殖面积扩展到7万多平方公里!除了在荒漠和盐碱地养藻,别无解决方案。不管怎样,假设这项目鬼使神差地通过非生物专项渠道写进指南了,当然并没有要求生产1亿吨微藻,而只是示范性地生产5千吨微藻固定万吨级工业产生的二氧化碳。

于是,除了建议指南的人要拉团队申请,本来就是专业做藻类的人当然也待不住了。PK的双方中,一方团队实际能参加的企业生产能力加起来不到300吨,却隐瞒实际产能,再拉上并不能执行技术路线的企业,声称预期生产5千吨微藻,另一方团队与国内最大微藻园区合作,已有3千多吨微藻年产量基础,也预期达到年生产5千吨微藻目标。猜猜哪个团队会得票更多?

假如,前者采用看似简单的固碳方案,在碱性溶液中吸收煤烟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氢盐,就地提供给微藻生长,而后者则利用碳排放企业自己筹资建设的碳捕集装置,获得纯化、液化的二氧化碳运送到附近荒漠地带的微藻企业。结果前者赢得了更多专家的支持,因为似乎方案更简洁、经济,而产量目标与后者相同。大多数评审专家对微藻知之甚少,似乎不在意那些微藻产品是要给人吃的,未经充分净化的碳源根本就不应该用于食用微藻培养!对于微藻企业与电厂、煤化工厂的实际距离更是一无所知。如此评审,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胆大的驱逐认真的。耽误的不仅是公平公正,还有本来可以为国家做成的事情。拿到项目的人几年后交不上账也将不了了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国转型升级的希望。科技计划改革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整一整、合一合。如果制度中的人没有变化,不良的东西总会像污水渗漏一样找到缝隙,甚至带来更大的不合理、不公平。项目申请中造假与视而不见相联姻,将使科技计划改革受到怎样的创伤?有多少本来中国可以做成的事或将在逆向淘汰中化为乌有?科技管理部门应当严抓材料造假、预期指标造假等事例,改变一拨不同领域专家评所有项目的做法,把科技计划改革做实、做到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36782-979537.html

上一篇:假如中国工程院设立科学传播学部
下一篇:中国科技需要拓荒精神
收藏 IP: 59.37.57.*| 热度|

37 武夷山 蔡小宁 朱晓刚 徐绍辉 胡志祥 赵美娣 赵涛 陈南晖 喻海良 刘一雄 余皓 李颖业 黄仁勇 叶长辉 李永丹 陈楷翰 蔡庆华 侯成亚 陆绮 陈冬生 姚伯元 柯志新 高建国 金拓 张晓良 李万春 李敦海 胡春香 熊倩 倪乐意 王江新 hhttcs biofans ghzhou5676 gaoshannankai xlianggg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