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xihb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hb

博文

什么情况下导师动手做实验? 精选

已有 8723 次阅读 2022-6-28 08:44 |个人分类:科学精神|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前些时,探访两位年轻教授的实验室,得知他们一直亲手做实验,取得了重要成果,不禁在内心为他们喝彩。其实,当年我在MSU-DOE PRL(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能源部植物研究实验室)做博后的时候,老板Peter Wolk已经60多岁也仍然每天做实验。一周前,通过视频参加美国的蓝藻生物学研讨会,这次会议主场就是在PRL,会上有一个环节是“Honoring Peter Wolk”,我的发言还提到当年跟Peter一边做实验一边聊天他纠正我英文的往事。

我把Peter叫“老板”,其实他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劳动者。前几年,有媒体批判研究生和博士后称导师为“老板”,我直白地说,这真是一个隔行如隔山的莫大的误会,因为这只是理科生们在非正式场合谈起导师的一个称呼而已。我在PRL的时候,不止是Peter,还有其他实验室的老板也做实验。记得在另一个实验室,有两名研究生为论文排名闹不高兴,撂挑子不做实验,结果老板亲自动手替他们补充了关键的数据,才使得那篇论文得以发表。

放下对“老板”的误会不说,我想议论一下,什么情况下导师会亲自动手做实验?

第一种是把做实验当爱好。我的老板Peter Wolk就是一个不做实验难受的人。他天天做实验,居然还当过几年PRL的主任。他当主任时曾经批评对面实验室的女教授,说人家这么年轻就不亲自做实验,惹得人家不高兴。如今Peter早已退休,八十多岁的人了,竟然向新来的年轻教授借实验室的一个实验台,骑车去学校做实验。我的学生的学生去这家实验室做博后,认识这么一个爱做实验的老头,聊起来发现竟然是老师的老师的老师。当年我离开MSU的时候,Peter就对我说过:“我90 岁的时候,你要什么菌株,我仍然会从冰箱接出来寄给你!”

第二种是年轻教授在实验室建立初期的时候。我提到的那两位年轻教授,就是还处在实验室不大、学生不多的阶段。 他们自己是能力很强的人,对学生的水平和进度不满意,直言不如自己动手干。想当年,我刚建立实验室的时候,同样是人手不够、内心焦虑,天天跟学生们一样做实验。后来,事务越来越多,实验不断被电话打断,学生们主动说,老师还是别做了,我们多干些。我也意识到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谋划实验和指导学生上。再后来启动经费用差不多了,更多的精力竟然是花在了写本子、找经费上。经费多了、学生也多了,更不可能自己做实验,只能每周带大家开会,讨论实验进展。

第三种是在探索新方向、引进新技术的时候。当一个实验室长期攻克的科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新的兴趣或任务驱动下探索新的方向,导师亲自动手带领学生尝试新材料、试验新工具是自然而然的。在美欧,还有一些教绶利用学术度假的时机访问其他国家的实验室,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之后回实验室带学生一起做。博主已多年不拿“枪”做实验,但近来探究一类大型淡水藻类的生殖发育问题,首先是要找到合适的实验材料,学生们甚至不认识这个类群的藻类,怎么办?俺老司机啥也不说了,撸起袖子亲自干。找来不同的种类,摸索养殖条件,天天盯着呵护着。学生不解地问,一天看那么多遍是干啥,多盯几眼就能长快点?老司机呵呵一声告诉学生:这就如同你们谈对象,你天天盯着想着,她才可能是你的;你爱管不管,她就跟你没关系了。

总结起来,导师做实验可能因其个人爱好,也可能是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实际上,学生多了、项目多了,大多数导师难以继续用双手做实验,但却是一直在用大脑做“实验”。我个人体会,在脑子里做实验,不仅是在听报告和讨论交流的时候,更是在孤独凝思、辗转反侧的时候,甚至在旅途劳顿和清晨的冥想之时。虽不能像学生一样每日在实验台旁奋战,但看见学生最想知道的就是有什么实验结果、遇到什么问题。从讨论实验方案到查看实验结果、询问实验细节,一步步推着研究往前走,一走就是十年二十年。是的,二十多年了,送走了70多位学生,我们一起努力弄清的就是那么几个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36782-1344876.html

上一篇:微信时代—— 一个海归的生死恋
下一篇:从无小刺鱼说原始创新
收藏 IP: 159.226.163.*| 热度|

30 张士宏 郑永军 郁志勇 倪乐意 张晓良 周阿洋 褚海亮 曾跃勤 郭战胜 李陶 李东风 吴斌 鲍海飞 王安良 梁洪泽 关勇军 唐小卿 张行者 曾荣昌 吕泰省 王飞 左宋林 汪凯 李强 文爱军 谢钢 尹成杰 徐磊 李升伟 王德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